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SARS-CoV-2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目的:探讨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50例,其中核酸假阴性19例,核酸阳性31例。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核酸假阴性危险因素。结果:与核酸阳性组相比,核酸假阴性组流行病学暴露少(52.6%vs 83.9%,P=0.025),胸部不适症状轻(5.3%vs 32.3%,P=0.035),临床缓解期短(10(8,13)天vs 15(11,18.5)天,P=0.005),肺叶受累数少(2(1,2.5)vs3(2,4),P=0.004),肺部病变综合评分低(3(2.5,4.5)vs 5(4,9),P=0.007)。无明确流行病学暴露史可能是SARS-CoV-2核酸假阴性潜在危险因素。结论:核酸假阴性COVID-19病例值得关注,因临床表现较轻,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较少,在没有阳性的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风险更高。第二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抗体上升速率(IgM/T和IgG/T)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目的:使用IgM/IgG抗体上升速率(血清抗体浓度与症状发作后天数的比值,IgM/T和IgG/T)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其与COVID-19疾病发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色谱法定量检测SARS-CoV-2 IgM和IgG。结果:IgM在症状出现后5天阳性,2周内上升,此后下降;IgG在症状出现后第二周阳性,此后持续上升直至观察期结束;2周内IgM/T与病程负相关(Spearmanρ=-0.860;P=0.000);恢复期IgG/T与病程无关(Spearmanρ=0.17;P=0.283),与临床分型(Spearmanρ=0.432;P=0.004)、累及肺叶数(Spearmanρ=0.343;P=0.026)及肺部病变综合评分(Spearmanρ=0.472;P=0.002)正相关。结论:病程2周内IgM/T越高,病情恢复越快,病程越短;恢复期IgG/T越高,病情越严重。IgM/T和IgG/T可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第三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SARS-CoV-2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及肺部影像特点目的:描述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和肺部CT特征。方法:纳入连续两次核酸转阴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病例51例,轻型20例和普通型31例,回顾性收集人口,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数据。结果:COVID-19患者核酸连续两次转阴后,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已大致正常,但仍有55.2%(16/29例)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肺部有两个及以上肺叶病变,最常见肺CT表现是毛玻璃样混浊和纤维条索(均为51.7%,15/29例)。核酸转阴后至少2周的隔离观察期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仍继续轻度改善,且肺CT改善明显,有68.2%患者的(15/22例)肺部病变继续吸收,63.3%的患者(14/22)吸收超过50%,36%的患者(8/22)吸收超过80%.结论:COVID-19患者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继续隔离期内,临床及肺部影像均持续改善,可能意味着此期间仍有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隔离治疗对防控疫情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取得革命性突破,但只有部分患者能从该治疗中获益,寻找能指导该治疗方案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是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临床科学问题。同时,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利用大量样本的胃癌生物多组学数据和计算机算法,我们前期研究已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胃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反应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基于胃癌的肿瘤微环境特征识别胃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分型;(2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世界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根据CA期刊2018年发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210万女性罹患乳腺癌,约有63万患者死亡,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10%~12%。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且现有的治疗手段很难抑制这一进程。肿瘤的转移分为细胞自主性转移和非细胞自主性转移,但乳腺癌的转移属于何种尚未被认识清楚。因此,进一步阐明乳腺癌转移的分
目的:1、探讨双能量CT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成像低剂量扫描参数。2、研究双能量CT“双能量染色减少征”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的分子影像基础。方法:1、对9例人体膝关节标本进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两组参数的双能量CT扫描,对交叉韧带成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对图像信噪比、主观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回顾分析3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低剂量参数进行双能量CT扫描的图像数据,以“双能染色减少征”为诊断标准,将CT
肝纤维化是由病毒感染、先天性代谢缺陷、化学毒物以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共同病理表现,也是机体对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目前还没有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特效药物,所以对于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寻找潜在的干预靶点变得极为迫切和重要。肝血窦毛细血管化与血管新生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清楚。本课题以实验室新发现的LECT2/Tie1信号通路为基础,探讨了其在调控肝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每年有约5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近年来,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肝癌的总体疗效仍不容乐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参与调控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ADAMTS9是ADAMTS的家族成员之一,
研究背景和目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由一氧化氮合酶(NOS1、NOS2、NOS3)利用精氨酸和分子氧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合成。NOS/NO修饰蛋白质半胱氨酸(Cys)琉基-SH生成亚硝基(-SNO),为NO特有的、可逆的氧化还原信号转导调节机制,从而调控蛋白定位、结构、活性及功能。肿瘤细胞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然以糖酵解途径为主要能量来源,即Warburg效应。磷酸果糖激酶Ⅰ(Ph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处于晚期,主要依赖雄激素剥夺治疗。随着去势治疗延长,前列腺癌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情进展,包括去势抵抗、侵袭性表型转变。因此,明确前列腺癌发病与进展分子机制极为必要。SWI/SNF复合体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ATP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参与调控基因组转录。肿瘤组织存在显著的SWI/SNF复合体编码基因突变,突变率达19%。发
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生理前提。心房纤维化的改善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miR-205靶向P4HA3对心房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或生理盐水后,HE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病理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房组织中miR-205、P4HA3、Ⅰ型
目的:1研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2研究脂蛋白B与脂蛋白AI(ApoB/ApoA1)比值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3分析OSA患者AIP在1个月短期CPAP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打鼾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住院行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是一场不可控制的炎症因子风暴,因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死亡率较高。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膜外核苷三磷酸二磷酸水解酶1(ecto-nucleoside t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