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发达国家混业金融制度与我国的选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业金融制度是与分业金融制度相对立的概念,金融分业、混业制度即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监管层面。从经营层面而言,即目前较为流行的称呼“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这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监管层面而言,即“分业监管”和“单一监管”问题。而对于金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即:金融业分业经营指银行机构局限在银行业务范围内经营,证券机构限定在证券业务范围内经营,两者不得交叉进入对方业务领域。金融混业经营指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而广义的理解是:金融业分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都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不得超越既定业务范围。金融混业经营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可以互相进入对方业务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的经营。 本文所指的混业金融制度是从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角度讨论我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但侧重于混业经营的论述,而本文所指的混业经营,是基于广义理解之上的。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也称为《Gramm-leach-bliley法》,该法废除了1933年以来确立美国分业金融制度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也标志着美国放弃了66年以来在金融领域一直奉行的分业金融制度,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昔日奉行分业金融制度的国家,也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业金融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混业热。这将对国际金融的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国的金融改革有什么启示作用?此外,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也加速了和国际市场的接轨,我们是不是继续以分业金融制度加入 论西方发达国家混业金融制度与我国的选择国际金融大环境?这也促使我们有必要反思我国目前的分业金融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终于完成了本篇学位论文。 论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混业金融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过分析这些国家金融改革的原因,认识到混业金融制度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一种普遍选择,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今后实行混业金融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我国今后可以选择混业金融制度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原因。 第三部分,首先探析我国可选择的混业金融制度的模式,认为我国实行混业金融制度不是一徽而就的,应当分步骤实施。接着,通过和目前国际上实行的不同组织模式的比较,讨论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应选择的组织模式,以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指导方针及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最后,分析我国在混业经营制度下,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其他文献
<正>出处:《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摘要: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稳定性、开放性等特殊性,网络公益组织往往在如何确定合法性的问题上遭遇发展瓶颈。由谁来监督和如何监督确保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党的组织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加强党内沟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密切党群关系开掘了新渠道,也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提供了新
“全民党”问题颇为复杂和敏感。“全民党”有多种版本,但中国共产党不是任何版本的“全民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基础与阶级基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围绕高压电网的故障选相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讨论了各种常用的故障选相元件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对基于(?)0和(?)2比相的电流序分量选相元件在各
改变地理学科面临的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轻视局面,走出地理教学理论实践与发展的两难境地,是当前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地理教学的价值取向、目
<正> 针灸为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临床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立竿见影,医务人员人人可以学习,人人可以使用,非医务人员经过学习,亦可掌握某些疾病的处理治疗。我院自今年3月在
期刊
深度学习能够自主地从大量复杂图像数据中学习到图像深层特征。相较于人工设计的浅层特征,深度学习具有更好的特征表达能力。卷积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应用最为成功的模型之一,
日本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问题将会制约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老年人就业,日本政府修改了《老年人雇佣稳定法》,制定了继续雇佣
自William Sharpe(1964)提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来,贝塔系数(β)作为该模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被公认为是衡量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指标,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众多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与我国企业展开竞争,它们的经济实力与经济规模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