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高速增长,而且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仍然比较强劲。但近年来,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并没有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甚至可以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不公平问题日显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使命的历史进程。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等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或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的公平性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我国已经出现了普遍让人们关注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现状下,研究公平问题以及研究如何以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关注民生、关注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正在成为我国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何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迹象加以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文章结合理论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将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简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其次分析公共政策和公平的基础理论,主要论述公共政策和公平的含义、特点和种类,重点从两种研究范式和两个基本理论分析说明公共政策需方公平性问题。再次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公平性面临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并且以新农合政策为例分析了需方公平性是新农合政策的核心价值追求,其大小决定着该项政策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第四章提出公共政策需方公平性改革的路径,具体包括树立底线公平理念、提升公共政策需方治理水平、处理好与供方公平性的关系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