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分析利奈唑胺在中国健康人群及重症感染患者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PPK/PPD)特性,了解利奈唑胺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使用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对98株MRSA的MIC。(2)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98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I),判定联合效应。(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利奈唑胺浓度,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LME)分析其在中国健康人群及重症感染患者的PPK/PPD特征。(4)采用单中心、前瞻、无对照、描述性研究方法评价利奈唑胺对收住RICU临床证实或高度怀疑为耐药革兰阳性球菌(MR-GPC)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利奈唑胺对98株临床分离MRSA的MIC范围为0.5-2μg/mL, MIC50及MIC90均为2μg/mL。(2)米诺环素与夫西地酸体外联合应用,两药对98株临床分离MRSA的MIC50均显著降低。FICI≤0.5占57.14%;0.5<FICI≤4占42.86%;FICI>4为0。(3)中国健康志愿者单次给予利奈唑胺,其基础药代动力学(PK)模型为二房室线性消除模型;群体典型值: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为26.99 L,外周室V为22.22 L,中央室表观清除率(CL)为7.99L/h,外周室CL为101.28 L/h;体重与其均值每相差1kg时外周室V值改变0.617L。(4)中国重症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达稳态时,其基础PK为一房室线性消除模型;群体典型值:V为38.85L,CL为4.70 L/h;体重与其均值每相差1kg时V值改变0.79L,CL值改变0.04L/h;年龄与其均值每相差1岁时CL值改变-0.045L/h;静脉滴注或口服给药下利奈唑胺对RICU中大部分MR-GPC的t>MIC百分比为100%,AUC0-24h/MIC90比值>100。(5)与静脉或口服给药相比,鼻饲给药表观分布容积(V)显著增大,血浆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减小。(6)利奈唑胺治疗RICU住院患者MR-GPC感染,治愈率约85.7%,细菌清除或假定清除率约85.7%,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26.9%。[结论](1)98株临床分离MRSA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2)体外米诺环素与夫西地酸联用对MRSA以协同作用为主。(3)利奈唑胺在中国人群的PK特征为:单次给药时为二房室线性模型,体重与表观分布容积(V)呈线性正相关;多次给药时为一房室线性模型;体重与V和表观清除率(CL)呈线性正相关,年龄与CL呈线性负相关;中国人群V和CL的群体典型值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与静脉或口服相比,鼻饲给药时V显著增大。(4)利奈唑胺对收住RICU的MR-GPC感染患者有效率高,但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且与疗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