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及其量化分析技术评价睾丸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探索一种无创、可行的评价睾丸微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制备脂质微泡造影剂(MB)并检测其相关声学特性。将成年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S组)、微血管缺血损伤组(I组,包括I1、I2、I3组)、微血管复灌注损伤组(R组,包括R1、R2、R3、R4组),共8组,每组6只。随机选择一侧睾丸,彩超监测下,于睾丸上方2cm处结扎精索使睾丸血流量完全消失,建立睾丸完全缺血模型,其中I1、I2、I3组分别缺血2h、4h、6h,建立睾丸轻、中、重度微血管缺血损伤模型后,复灌注2h;R1、R2、R3、R4组缺血4h后分别复灌注1h、2h、4h、6h,建立睾丸微血管不同程度复灌注损伤模型。S组暴露精索后穿线但不结扎。术前、术后分别进行双侧睾丸MB超声造影,运用超声造影量化分析技术分析各组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P)、曲率(Slope)、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减半时间(DT/2)和曲线下面积(Area)的变化。各组造影结束后,在彩超引导下经心脏穿刺取血3ml,实验室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术后取术侧睾丸,多点取材,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对比观察各组病理变化。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两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检验水准设为P<0.05(双侧)。结果脂质微泡造影剂为乳白色浑浊液体,光镜下可见粒径平均2~4μm,分布均匀的圆形微泡,室温下保存24h后液体变澄清,镜下观察微泡变大、数量减少。术前各实验组、对照组间术侧睾丸超声造影各参数无显著差别(p>0.05)。达到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后,Il组造影参数PI、Slope显著升高,TP、MTT明显延长,Area显著增大,与S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别(p<0.05),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峰值明显升高、后移。I2组造影参数PI、Slope进一步升高,DT/2显著延长,TP明显缩短,Area进一步增大,与S组、I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曲线明显升高、前移且下降缓慢。I3组术侧睾丸实质始终未见显影,造影曲线近似一条直线。R组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峰值较对照组升高且前移,随复灌注时间延长,PI、Slope先增高后降低,TP先降低后增高,MTT、DT/2呈延长趋势,Area先增大后减小。术前各组间血浆vWF、NO、ET-1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实验组血浆vWF、NO、ET-1含量均较S组显著增高(p<0.05)。不同程度缺血组以I2组含量最高(p<0.01),较I1、I3组显著升高(p<0.05)。R组血浆vWF、NO、ET-1含量随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增高趋势。睾丸病理检查结果:S组睾丸间质微血管未见扩张,未见明显的出血、血栓形成;I组随缺血程度加重,睾丸微血管扩张,红细胞淤积漏出、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增多,血管基底膜MMP-9表达逐渐增强,其中I3组微血管破坏严重,管腔内大量微血栓形成。R组随复灌注时间延长,睾丸微血管内红细胞淤积、漏出增多,炎症细胞粘附、游出、浸润增多,血管基底膜MMP-9表达逐渐增强,管腔内逐渐有微血栓形成。结论①采用睾丸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方法,可方便、有效的制作睾丸微血管不同程度损伤模型。②超声造影及其量化分析技术能够评价睾丸微血管损伤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