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是一种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作用时间短,消除快,消除半衰期3~10min,清除率约为40ml·kg-1·min-1,其效价强度是阿芬太尼(Alfentanil,A)大5~10倍,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应用于临床麻醉显示出突出的优点。本研究旨在了解瑞芬太尼在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效学和TCI系统评价,为临床麻醉中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择肾功能正常,在全麻下行择期肝胆手术的病人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1~58岁,其中10例肝功能正常,ASAⅠ-Ⅱ级,为对照组(Ⅰ组),另10例有明显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障碍(ASAⅠ~Ⅱ级)病人,为肝功能障碍组(Ⅱ组)。以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以异丙酚、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维库溴铵间断静注维持麻醉。1.2药效学检测:1.2.1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检测所有病人进入手术室均接惠谱多功能监测仪连续测定并记录注药前、插管后1、10min时和拔管时、拔管后1、10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同时记录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2.2全麻苏醒状况监测术毕观察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后的意识状态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 OAAS)。1.3 TCI系统监测1.3.1血浆瑞芬太尼浓度HPLC测定方法人血浆经甲醇沉淀蛋白后用1-氯丁烷萃取,再将药物提取至0.01 mol·L-1盐酸中。以Hypersil CN(4.6mm×250mm,5μm)为固定相;0.02 mol·L-1NaH2PO4水溶液-乙腈(70:30),内含三乙胺0.01%为流动相,流速1.5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10nm。定量方法:峰面积法。HPLC测定中血浆内源性物质对测定无干扰。1.3.2血浆样品的采集注入瑞芬太尼后即刻、5、30、60、120和180min时分别取锁骨下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后,在每1mL血中置20μL10mg·mL-1枸橼酸后4~6℃保存。1.3.3数据处理血浆实测的瑞芬太尼浓度与预期血浆瑞芬太尼浓度所得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两者间比较用t检验,各时点预测浓度与实测浓度之间差值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实测浓度与靶浓度的误差由执行误差PE的百分数表示:PE(%)=[(实测值-预测值)/预测值]×100%,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偏离度以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表示,精确度由执行误差绝对值(APE)的中位数表示MDAPE,摆动度(Wobbel)用中位绝对误差表示,分散度用单位时间的APE表示变化,是一段时间内的APE作线性回归的斜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数值变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t’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四格表资料的直接概率计算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检验水准取α=0.05。2结果2.1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两组在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拔管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药效学指标的比较全麻结束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 sedation scale OAAS)差异无显著性。2.3瑞芬太尼血药浓度测定诱导后各时间点瑞芬太尼实测血浆浓度低于预测浓度(p>0.05),但各时间点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瑞芬太尼TCI系统性能指标:系统偏离度(MDPE)为-20.18%,精确度20.18%,摆动度21.4%。3结论:3.1瑞芬太尼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对肝功能正常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3.2在麻醉恢复期,两组间各项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可以安全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麻醉。3.3 TCI-Ⅰ靶控输注泵输注瑞芬太尼时(靶浓度为4ng/ml)实测值比靶浓度值偏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