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得到了极广泛的关注,但大多集中在主人公形象及心理分析,或是人物类的划分,而本文旨在探析其小说中围绕在主角周围的群像塑造,进而求证大众在余华的小说中有着真实的存在性,站在民间立场进行话语叙述也一直是余华的创作态度,因此本文则着重关注这类群众的形象及心理分析,探寻他们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体现出作家余华在创作过程中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除了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后两部分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寓言情景中的群像塑造。主要进行的是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的分析,首先确认大众形象的真实存在,他们总是会出现在主人公周围,却没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时候以符号代替出现,在一系列的形象中最主要的是将社会关系凝缩在兄弟关系之中,以向我们展示出废墟的现实,同时大众也在喧闹的参与中扮演着冷漠的看客,这种寓言化的结构和内在的文本形象相融合,进一步指向了人世百态,展现了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以此显露的人性真实的一面。第二部分历史隐秘角落中的群众心理。从形象中探究大众的心理,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有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盲目地跟从其他人的做法,以避免承担责任后果,而在革命的外衣下对其他人进行疯狂的迫害,同时也造成了自身心灵上的扭曲,既伤害了他人,也将自己的人生逼入绝境。第三部分作为社会的隐喻与个体的辩证。主要讨论大众与个人的辩证关系,群体和个体是既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文本中个人与大众的矛盾关系其实是余华本身所遇到的创作心境,也是他与现实关系转化的痕迹,从而进一步探寻创作主体在创作这类关系时的创作体验和创作心理。最终推断出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存在的原因与意义,以及予以当代文学些许的启示。本论文本着通过对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的研究,能使当今的知识分子与大众对于自身进行一次清醒的剖析与认识,进而促进大众心理的自我反省,并且促使当下知识分子继续保持内在的一种先锋性精神。
其他文献
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这由他的理论任务所规定。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
<正>安振平老师提出的"二十六个优美不等式"中第14个是:设a、b、c为非负实数且a+b+c=1,求证:(1-a)22+(1-b)22+(1-c)22≤6427.该题在很多刊物都有证明,尽管证法各有千秋都很精
本文以轻量化设计为目标,研究受到机械载荷和热载荷的结构在满足刚度、频率、热膨胀、稳定性等多性能要求下的优化设计,探讨了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中的若干方法,针对航天飞行器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50例,辅于心理干预为实验组50例,并比较治疗后两组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对煤炭的需求持续增长。
目的对于宫外孕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和护理时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于临床的50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作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除给予积极抢救以外,还进行有效的护理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形式逐步的多元化,多媒体技术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其中电子白板的功能较为丰富,有效的打破传统黑板局限性,保持课堂氛围的无尘、智能状态。教
目的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生的29例对乙酰氨基酚致不良反应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其不
穆旦作为中国诗歌现代主义第二次崛起的先锋人物,在语言形式上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也走的更远。在西南联大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特别是威廉·燕卜逊的影响,使穆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