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蚯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通过改变土壤理化以及生物学性质而在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蚯蚓的掘穴、取食以及排泄蚓粪等活动必然影响到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当前对田间条件下,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和功能的长期影响仍不了解。本实验基于长达15年的稻麦轮作定位实验,研究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和功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共设置五个处理:不施用秸秆,不接种蚯蚓的对照(ROE0)、秸秆表施不接种蚯蚓(RmE0)、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RmE1)、秸秆混施不接种蚯蚓(RmE0)、秸秆混施且接种蚯蚓(RiE1)。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土壤中养分元素含量的增加。蚯蚓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速效钾、速效磷、铵态氮、销态氮),而对土壤全量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pH无显著影响。2)秸秆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0.05)。蚯蚓的影响依赖于秸秆施用方式和采样时间。秸秆表施情况下,接种蚯蚓显著增加了水稻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其他采样时期蚯蚓对MBC并无显著影响。蚯蚓对微生物生物量氮(Ml 3N)无显著影响。蚯蚓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秸秆表施情况下,接种蚯蚓增加了水稻收获期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茵,G+和革兰氏阴性菌,G-) PLFAs含量;秸秆混施条件下,蚯蚓降低了小麦收获期和水稻抽穗期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主要是G+) PLFAs含量。‘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均显著降低了真菌PLFAs含量,并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比值。3)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趋势相似,秸秆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数量。不论秸秆施用方式或采样时间,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原生动物(鞭毛虫和变形虫)的数量,减少土壤线虫的数量,改变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结构。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对土壤食细菌线虫的比例无显著影响,但在水稻收获期显著降低了食细菌线虫比例。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均减少了土壤食真菌线虫的比例。小麦抽穗期,蚯蚓降低了植食性线虫比例;水稻抽穗期和收获期,蚯蚓增加了土壤植食性线虫比例。4)秸秆施用方式显著地影响土壤纤维素酶、β-D-葡糖苷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采样时期,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均显著刺激了土壤纤维素酶和p-D-葡糖苷酶活性。在秸秆表施处理下,蚯蚓提高了小麦乖水稻抽穗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而在秸秆混施处理下,蚯蚓增加了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小麦抽穗期和水稻收获期,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都促进了土壤蛋白酶活性。在小麦抽穗期和收获期,蚯蚓显著增加了秸秆混施处理下土壤磷酸酶的活性。蚯蚓并未对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总之,田间条件下接种蚯蚓的长期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蚯蚓影响了不同作物生长时期农田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的群落结构,从而导致了土壤生态功能(酶活性)的改变,且蚯蚓的影响依赖于秸秆的施用方式和采样时间(作物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