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记录城市长期的建设经历,蕴含着内部规律性作用也反映出外部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其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与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不无关系。进入2010年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而城市建设中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亟需调整。城市空间发展的未来理想模式以及实现措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扇叶城市”是地理区位上的中部城市——合肥空间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经典的单中心三翼伸展的形态。论文以空间发展过程为主线,采用要素分析、文献分析、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城市经典“扇叶”形态演进消失的过程,并且主要从宏观的城市外部形廓和中观的城市内部用地的分布与演变的角度,总结不同阶段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特征,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动力机制。“紧凑城市”是论文针对合肥城市现状空间剧烈发展所处的无序形态进行反思后提出的城市未来空间的展望。结合区域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探索在中国特殊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实践的可能,提出理论支持下未来合肥形态发展的方向,并且具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以及发展机制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具有操作性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紧凑城市”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城市规划实践案例,通过对其“紧凑城市”建构方式的分析,分别从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出“紧凑城市”的城市空间模式;并比较我国所处的城市背景与理论提出背景的差异,有侧重的对理论的本土化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探讨。2、划分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城市1949年以后的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指标的环比变化特征为基础,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等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真实科学的将合肥城市空间发展划分为以下阶段:拓展生长期(1949-1989)、快速发展期(1990-1999)、高速增长期(2000-2009)、优化调整期(2010-今)。3、总结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建设现状,从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界定研究的主要范围和内涵,重点对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外部形廓特征、内部空间形态三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特别对城市的主要功能用地进行分解,以时间为坐标,结合各期具体数据和图文资料,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细致全面的分析了用地的分布变化和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清晰凝练出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和形态演化轨迹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4、注重多学科分析,从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地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角度,关注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解释性研究,结合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分别从理论指导、产业发展、经济制度和政府决策四个方面总结出主导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5、分析合肥在优化调整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侧重此阶段社会经济转型、人口城市化转折以及区划调整等城市背景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的特殊性,从城市发展现状入手,注重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影响,继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深入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内部空间形态、规划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紧凑城市”的构想和可操作的实施策略。总而言之,论文以合肥为例,着重研究了城市“扇叶城市”阶段形态的建构过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扇叶”形态的解构过程,以及如何在转型期以“紧凑城市”的理论指导来应对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和城市形态无序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从已完成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和经验,延伸到对未来城市空间提出建设性的展望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指导未来合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还为其他同类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形态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