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as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翻译等同于于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译作的美学特征由中国古典诗词和英语诗歌自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受不同翻译流派和译者的翻译手法所影响。本研究以接受理论为视角,从目标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探索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研究,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丝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的文献研究,继而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英语诗歌中美学特征(包括音形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接受理论提出了视野预期,未定性,具体化,读者的角色和地位等一系列概念,把文本中心论转化为读者中心论。上述的文献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次研究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对三首诗词的不同译本展开了定量研究。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文的最后一章针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研究所得结论如下:首先,为了实现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的移植,译者应有效缩减目标读者和中国读者“预期视野”的差异。在翻译手法上,意译比直译更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象和意境,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和欣赏。其次,译者应尊重目标读者的作用和地位,在翻译过程中填补文化差异。译作成败的关键在于译者是否将其读者摆在首要位置,是否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原诗情感。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和国外译者的合译作品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译作,其次是中国译者,最后是国外译者。然而,合译和中国译者的作品并不能有效地进入国外的图书市场上,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传播。
其他文献
阿根廷经济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步入衰退,2001年底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在金融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和资金外逃,2002年临时总统杜阿尔德宣布废除货币局制度,比索大幅贬值。从20
随着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传统农业生产正变得智能和高效——从以往的“靠经验”转换为以数据为科学指导进行种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产经营活动与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