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传统理论一直只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进行研究,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突破性地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从此隐喻被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进行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的、概念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该理论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热潮,直到今日未见消退。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而非传统的修辞学观点,对中国伟大的经典小说《红楼梦》里的隐喻进行研究。本文作者在该小说中发现了一系列概念隐喻,诸如空间隐喻及与人类、宗教和脸部等相关的隐喻。与此同时本文作者在该小说还找到了一些新奇隐喻,如图像隐喻、拟人及类比。这些隐喻都能够支持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此外,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特殊隐喻。该隐喻未遵循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而是反过来将抽象的源域映射到具体的目标域。   本论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对论文作了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回顾了西方和中国的隐喻研究及《红楼梦》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三章具体探讨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第四章呈现了《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进行讨论。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陈述本论文的发现及一些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交流需要通过新闻报道翻译来实现。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同时迫于时间的
学位
仫佬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中的一种语言。正如其他语言一样,仫佬语的词汇中也有非常能产的重叠现象。本文尝试从评价理论的视角,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仫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