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在原发性头痛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这种头痛常发生在头的一侧,性质多为搏动性,疼痛程度常可达中重度,且常伴随畏光畏声、恶心欲呕和活动加重等症状。偏头痛在中医中属于“头痛”,但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归属于“脑风”、“头风”、“水头风”等范畴。目前解决偏头痛问题的重要方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急性期的疼痛的控制,在此期医家多注重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一个是寻找偏头痛的诱发因素,预防偏头痛的发生,在此期可研究患者的体质特点,干预偏颇体质,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以上二者相结合可形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的良好疾病管理。目的:本研究对近年来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状况、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偏头痛发生机制的讨论做了概括性的综述,并通过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调查研究,初步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与体质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相关理论作以补充,为开展偏头痛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及中医体质调节治疗路径寻求充分的理论依据,为开展偏头痛患者的管理、预防和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调查问卷编制偏头痛影响因素问卷,由6大类19个影响因子组成: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育状况、体型等;②病史:包括偏头痛家族史、患者自身既往病史等;③偏头痛特点:偏头痛的产生诱因、头痛部位、头痛性质、发作频率、首次发作时间、VAS评分,伴随症状;④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⑤中医证型;⑥中医体质。中医体质量表引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软件国家标准版资料,体质类型由软件自动生成。2.研究对象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由调查者使用统一标准的调查2017年至2018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脑病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北京中医医院针灸门诊及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门诊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在实施调查研究时应准确记录调查量表的发放与回收情况,调查结束后对再次检查调查量表的有效性,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得到本次研究调查量表的回收率及有效率。根据患者调查的前后顺序及来源的医院门诊进行编号。调查结束后使用Excel及时录入患者信息,形成原始患者信息资料库,再由一人进行数据的复核与修正,信息修正时须与该调查表的填写人员进行确认,至此形成原始数据库,并妥善保管纸质版调查表。运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构成比)描述统计,RXC表的确切概率法(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相关性,使用最优尺度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标准=0.05,P<0.05判断为统计学意义。4.结果共调查偏头痛患者115人,调查表回收份数110份其中有效调查表为108份,有效率为98.18%。①阳虚质是偏头痛患者最常见的体质,气郁质是偏头痛患者最常见的兼夹体质。②青年女性是偏头痛发生的主要人群。③具有偏头痛家族病史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更早④精神情感类疾病占偏头痛共患的疾病中第一位。⑤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劳累、情绪不佳及月经影响、天气变化、熬夜或失眠、强光或过于吵闹的环境、饮酒及咖啡、奶制品等。⑥偏头痛患者以肝阳上亢证为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气血亏虚证和痰浊头痛证,占比较少的是瘀血头痛和肾虚头痛。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分布与头痛部位、头痛性质、头痛病程及疼痛的严重程度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⑦不同中医证型的偏头痛患者在体质的分布有上统计学差异,提示偏头痛中医体质的类别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⑧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年龄段、性别、诱发因素、既往病史是与偏头痛体质相关的因素,回归方程为中医体质=0.270中医证型+0.309性别+0.302年龄+0.224诱发因素+0.258既往病史。5.结论①阳虚质是偏头痛患者最常见的体质,气郁质是偏头痛患者最常见的兼夹体质。②改变生活习惯,治疗共患疾病、对偏头痛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可能是改善体质,预防偏头痛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