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温敏特性差异比较及其1Bs染色体SSR标记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系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强有力地带动着小麦光温敏材料的研究和利用,为育种家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开辟了小麦杂优利用新途径。许多研究者试图用光温敏材料建立两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近年来,何蓓如等发明了“一种选育适应中国北方小麦温敏不育系的方法”技术,将斯卑尔脱小麦1Bs染色体上的主效温敏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育成了A3314等一系列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称为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 为了比较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温敏特性差异,研究其花粉败育特点及时期,以期揭示其遗传机理,从而选育出适应范围广的优良温敏不育系。本试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3个核基因相似且均具有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vat.duh.)不育基因的YS型温敏不育系和1B/1R类型K型不育系的染色体组成、单倍体频率和再生分蘖育性进行了初步比较;通过分期播种和再生分蘖剪穗试验比较研究了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自交结实率差异;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YS型温敏不育系和1B/1R类型K型不育系K3314A花药显微结构,研究了其花粉败育特点及时期;对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和1B/1R类型K型不育系进行SSR分子标记研究,从分子方面了解其温敏特性差异的原因。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1.通过根尖细胞制片观察、单倍体频率及剪穗再生分蘖自交结实率调查发现:与1B/1R类型K型不育系K3314A相比,带有斯卑尔脱小麦1B染色体上不育基因的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不易产生单倍体,且具有温敏特性,因而可将其应用于两系杂交小麦生产中。 2.通过对正季播种不育系及其剪穗再生分蘖育性调查发现: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存在一定差异,A731、A732和A733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18.92、17.90和18.54℃;并且它们在不同的可育条件下自交结实率有所不同,但与各自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低无关,带有同一主效温敏基因的3个不育系的温敏特性存在着差异,揭示了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遗传机制的复杂性。 3.观察不育和可育温度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和1B/1R类型K型不育系K3314A花药显微结构发现: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药低温条件下花药内容物较高温条件下少,且花药壁破损较严重;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在单核期和二核期都会出现花粉结构、形态异常,其中二核期是其发生败育的关键时期,而1B/1R不育系10314A到三核期才出现异常;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药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相似(以染败为主),而K3314A花药败育兼以染败和典败为主。 4.用小麦1Bs上19个SSR引物对spelta、A731、A732、A733和K3314A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7条带,其中48条(48.5%)在这5个材料上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能扩增出1~8条带,平均为5.1条;进一步筛选得到4个引物在这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间表现出多态性,达21.1%,片段长度100~300bp之间;各材料中spelta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最高,K3314A次之,A731最低,A732、A733居中,且A732高于A733。3个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温敏特性的差异与此结果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高温已经成为限制水稻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历史数
水稻(D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禾本科的代表植物,也是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抽穗期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其长短将影响品种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长期以来受到育种家的广泛重视。因此,深入了解水稻抽穗期的遗传规律,对相关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克隆,探讨通过分子水平的操作来改良水稻的生育期性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水稻的抽穗期基因等同于双子叶植物的开花期基因,
本研究以三个纤维品质不同的棉花品种为材料,对不同节位、不同发育时期的棉铃纤维发育进程中蔗糖合成酶(SuSy)活性变化及其mRNA转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利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S
为了探明杂交小麦F1品质的组配规律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规律,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品质类型的14个亲本材料,以8种设计,按照强筋×强筋、强筋×中筋、强筋×弱筋、中筋×强筋、中筋×中筋、弱筋×强筋、弱筋×中筋、弱筋×弱筋等方式组配成不同杂交组合,分别测定它们其中8种F2代的品质和亲本、F1代、F2代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了杂交小麦在不同组合中的品质状况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规律;同时选取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