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热门概念,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对其内涵和功能进行了广泛探讨,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对其开展了专门研究。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表现出较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后,它因此作为第三种资本形式被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中,并且很快成为当代西方学术研究中具有影响力的新范式。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80年代我国正式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尤其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十年来,我国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体系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贫效果有目共睹。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均GDP较低、贫富差距严重、政策绩效不显著、农民工就业和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突出、民主建设缓慢等等。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很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贫困的治理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我国关系文化的特殊背景下,其独特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价值认知对于经济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家庭收入的增长,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对经济增长的微观表现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出发,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微观经济问题的途径进行理论探讨,重点从理论上剖析了影响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并建立嵌入社会资本的家庭生产函数,以调研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另外,本文还对三种资本在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户的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这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最后,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的界定。该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通过对社会资本概念演化过程的概述,对较具代表性的学者、机构等对社会资本定义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本论文研究目的,进一步对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包括定义、层次、测度等方面的界定。其次,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结合本文研究目的,进一步对微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说明。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重点探讨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一方面认为社会资本的信任、网络、规范等重要维度对经济生活中的行为有诸多直接的积极影响,如社会资本可以减少“搭便车”行为,促进集体行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率等。另一方面认为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社会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它对教育投资、劳动力流动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升个体社交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信任度、互惠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两者以动态、转化的形态不断实现自身的再生产。最后构建了嵌入社会资本的家庭生产函数。第四章为研究的实证部分。一是对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进行说明,实现对三种资本的测度,并描述性分析城乡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别。二是对家庭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城市和农村的对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家庭的三种资本要素都对家庭收入有积极作用,物质资本对城市贫困家庭收入的影响高于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则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更明显。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分别对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基于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对研究问题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对微观家庭经济增长进行解释和分析。系统归纳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尝试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交互效应切入进行分析。二是依据对典型地区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三种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别。由于数据来源和学术水平有限,本文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对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机制虽进行了理论分析,可是由于生产函数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并未在实证分析上进行检验。二是数据属于截面数据,无法进行时间上的对比分析,并且对各个变量的测度可能不够全面。这是下个阶段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受到了由王朝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反贫困政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号:7087309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