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CT定量测量髋部体质成分方法学研究 目的:评估东软医疗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CT阈值的图像分割软件AVW fat analysis功能对髋部体质成分定量测量的重复性并以传统分割软件定量CT(QCTpro)为金标准,评估AVW的可重复性以及与传统分割软件定量CT(QCTpro)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髋关节检查的30例患者(女17例,男13例),平均年龄51.51±44.55y(范围15~83y),以髋部原始图像为测量对象,其中,单髋低能量骨折的患者10例(平均年龄72±7.07y),正常老年人10例平均年龄(57.5±31.81y),健康年轻人10例(平均年龄27±5.89y)。由两名测量者以AVW软件测量。测量者A连续两次测量患者左侧股骨小转子下3cm(单髋低能量骨折患者测量健侧),垂直于股骨长径横切面的皮下脂肪面积,肌间隙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该层面筋膜下软组织平均CT值,净肌肉CT值等参数,计算每个参数的变异系数均方根(RMS-CV)和标准差均方根(RMS-SD),评价组内短期精度,并用同样方法在一个星期以后测量同一组病人同样的参数一次,计算不同时间的组内精度。测量者B同一天,以相同方法连续测量以上参数,计算A与B组间精度。同时计算相应的最小显著性变化(1*1LSC95(CV-RMS%)和1*1LSC95(SD-RMS))。测量者间同一天以及不同时间、测量者间结果用配对T检验比较,相关性用线性回归分析,一致性用Bland-Altman图表示。以30名患者的20例健康样本作为测量对象,测量者A测量其小转自下3cm横切面的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脂肪面积以及肌肉面积,同时,将原始dicom图像转化为QCT文件(QCTPro fromMindways Software Inc),测量者A分析其皮下脂肪面积、筋膜下脂肪面积、肌肉面积,并将两种软件测量的相应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其有效性。 结果:①测量者A两次连续测量、不同时间测量以及两位测量者之间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间隙脂肪面积,净肌肉面积,筋膜下软组织平均CT值,净肌肉平均CT值结果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测量者内两次连续测量相关性较好,r2为0.993~0.999;测量者A间隔一个星期后测量,决定系数,为0.990~0.999;组间决定系数r2为0.988~0.999。③Bland-Altman分析显示,测量者A短期、中期的一致性及测量者之间再现性较好。④测量者A两次连续测量各参数短期RMS-CV为0.13~3.94,RMS-SD分别是0.22~0.54;测量者A一个星期后与第一次测量比较,RMS-CV分别为为0.17~4.95,RMS-SD分别为0.27~0.81; A、B测量者之间精度误差RMS-CV为0.12~8.10,RMS-SD为0.19~0.70。⑤两种图像分析软件对小转子下3cm水平层面的肌肉间隙内脂肪面积测量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69>0.05,对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面积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间隙脂肪面积、肌肉面积测量结果结果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8851、0.8820、0.8997。结论:该款基于CT阈值的分割软件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其中,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间隙脂肪面积、肌肉面积结果与QCT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软件可用于髋部体质成分的评估。 第二部分 老年躯干肌群与髋部肌群相关性CT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躯干肌群与髋部肌群体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的增龄性变化。 方法:收集2017年3月~5月来我院体检的社区60~85岁中老年人316名,中位年龄为67岁,男性122名,女性194名。CT扫描腹部和髋部,使用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后处理工作站(advanced visualization workspace,AVW),分别定量测量L3椎体中份层面和小转子下3cm垂直股骨长径横截面的肌群面积(CSMA)、肌肉间隙脂肪面积(IMAA)、肌肉脂肪浸润比例(MFI)。统计学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结果:男性躯干和髋部CSMA大于女性,两个部位MFI程度小于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女躯干CSMA与髋部CSMA成正相关。在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男、女躯干、髋部CSMA与年龄均成负相关。在躯干肌群体质成分的回归分析中,年龄进入了男性CSMA的回归方程,并没有进入女性CSMA回归方程。 结论:老年躯干肌群与髋部肌群体质成分改变具有相关性,年龄对男性躯干肌肉面积影响显著。 第三部分 QCT与BIA法体脂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比较定量CT(QCT)和生物电阻抗(BIA)两种方法对社区老年人体脂成分测量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同时接受QCT和BIA检查的770名北京及常州地区的社区老年人(男性264例,女性506例,年龄45-83岁,中位数年龄64岁),以身体质量指数BMI<24Kg/cm2,24Kg/cm2≤BMI<28Kg/cm2,BMI≥28Kg/cm2为界,将志愿者分为体重过低/正常、超重组、肥胖组,进行BIA检查,测量其总脂体脂率(BF%)、内脏脂肪量等级(VF),七天之内进行QCT检查,得到L2-3、肚脐(UB)层面相应的总脂肪面积(TFA)、腹内脂肪面积(VFA)、对BF%与TFA、VF与VFA进行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1)在男性肥胖组中,UB层面QCT和BIA测得内脏脂肪结果无相关性,其余各组QCT测量L2-3及UB层面的TFA、VFA与BIA测量BF%、VF均有轻度~中度的相关性,r为0.298~0.596;(2)在男女体重过低/正常组中,两种方法对于总脂肪、腹内脂肪测量的相关性均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3~0.596(男性),0.464~0.583(女性);(3)在体重过低/正常组中,两种方法对于男性各体脂成分测量的相关性优于或等于女性。 结论:QCT与BIA法中老年腹部脂肪测量,在男性肥胖组无相关性,其余各组仅有轻到中度相关性;体重过低/正常组相关性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男性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