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脉注射液是中药经典复方现代化应用的代表性药物之一,源于《内外伤辩惑论》中记载的古方生脉饮,本论文结合化学分析、敏感生物活性测定、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技术对生脉注射液的质量评价及针对脓毒症诊疗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分析5厂家9批次生脉注射液UPLC色谱图,确定24号色谱峰五味子醇甲为参照峰,标定44个共有峰,并确定、指认其中人参皂苷Rg1(10号峰)等11个共有峰,9批次样品的色谱图相似度均大于0.91,表明批次间差异较小,样品溶液制备工艺较为稳定,方法准确可靠。第二部分:采用多指标性成分定量分析手段,建立了稳定、快速的UPLC色谱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生脉注射液综合评价模型,各批次得分从高到低:S2、S9、S5、S1、S6、S7、S8、S3。第三部分:建立了采用敏感生物活性指导的生脉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更加客观、明确、综合地反映其质量:(一)建立了基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质量控制方法学,5厂家9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能力较稳定;(二)建立基于RAW264.7细胞模型抗炎物质(NO)清除的质量控制方法学,紧密联系其疗效,增强生物活性质控方法的专属性,5厂家9批次生脉注射液清除抗炎物质NO能力较稳定;第四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生脉注射液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基于指纹图谱的分析结果,其中9种有效成分经Pubchem数据库确证,在STITCH数据库中获取9种成分可能作用的靶点约62个,从HPO数据库收集到符合要求的脓毒症相关人体内靶点有58个,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生脉注射液活性成分作用靶标与脓毒症人体靶标进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删除无关靶标后,利用Cytoscape v3.5.1软件可视化展现药物靶标与疾病靶标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分析该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网络拓扑性质,获得其中连接度、介度、紧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0.014、0.449,筛选均大于中位数的靶点按连接度排序取前20个,即为生脉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网络中的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BL1、CCND1、CDK1、CDK2、CDK6、CDKN1B、RB1、HSP90AA1、SMARCA4、RBL2、CTNNB1、MDM2、SP1、LRRK1、BTK、PIK3R1、TMPRSS11D、ACTG2、CD79A、RET等。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0条主要的生物信号通路,推测生脉注射液主要通过对 Pathways in cancer,Cell cycle,p53 signaling pathway 等通路的调节发挥协同作用,提示生脉注射液可能通过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治疗脓毒症的保护作用,经GO生物学分析可知,生脉注射液有效成分在治疗脓毒症疾病过程中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周期、能量代谢、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及免疫系统发育等,提示其可能对脓毒症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免疫失调进行回调,对风险极高的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从能量代谢等角度产生保护作用,初步揭示了该药抗脓毒症药效活性的多通路交互调控的作用特点。第五部分:利用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生脉注射液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采用经典的的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进行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尿液代谢轮廓显示生脉注射液组大鼠代谢分布趋近于空白组大鼠,证明生脉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有良好的治疗及回调作用,其中调节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可能是其治疗脓毒症的关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