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一言堂”。将所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备课来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去学习,完全按照教师的归纳要点,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急需掌握的教学技能。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用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实用型图形思维工具和模式。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思维导图的结构性、灵活性、发散性恰恰能够满足高中历史课程过去性、时序性、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这几大特征的需求。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理清历史时序脉络,又能够全景式建构历史的整体面貌。将各个阶段、地域、领域的历史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刻印在学生脑中。这在历史学科的基础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进行分析,涉及高中历史教学的文章不多,而且主要以某一课或者某一方面的研究期刊为主。对于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具体应用方法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笔者所关注并通过论文希望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对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说明。然后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思维导图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思维导图,作者通过三个章节详细地阐述了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不同课程类型的具体应用和应用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阐述中充分利用自身教学,通过文献整理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对课堂氛围、学生成绩、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等几方面进行观察。最终以学生不同方面的成绩图表对思维导图的有效性进行论证。本文为广大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思维导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