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看似简单,实则多变,导致我们在分析研究时十分困难。这些运动通常由一些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的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最本质和最基础的规律。研究复杂多变的问题要对其进行提炼,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将其简单化和理想化,这个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学生不仅能掌握了最本质的物理规律和理论,还能实现技能的迁移运用。但研究表明,学生对于物理建模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模型和物理建模的意义及作用,加之中学以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目的没有达到预期,建模教学的推进程度还有待提高。本文的研究主要探讨高中物理运动学模型的建立及运用,提出笔者对运动学建模教学的方法并进行实践验证。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调研了国内外对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了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教学过程必须注意方法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建模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本文的研究将高中物理所涉及基本运动学模型归纳整理为基础物理模型、衍生物理模型及组合物理模型三类。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讨了物理模型是什么,运动学模型有什么用,怎样建立运动学模型以及怎么利用建立好的运动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笔者以质点模型为例建立基础物理模型;以竖直上抛运动为例建立衍生物理模型;然后从易到难分别以刹车问题、小物块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例演示建立组合物理模型,分析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物体受到什么样的力即做什么样的运动,反之亦然。然后以《抛体运动》为例进行建模实践教学,根据课后学生检测成绩对教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价,最终得出笔者提出的物理建模教学方法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提高作用。最后笔者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调查问卷设置不够科学,调查对象单一、调查对象覆盖面不够广、缺少对照组,导致研究结果有些片面,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