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尿管外固定的设计改进,明确尿管外固定的工具、方法、位置、评价指标;评价尿管外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我国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和尿管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⑴通过文献分析法初步建立调查问卷的条目内容,进一步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法对问卷条目内容相关性进行评估,剔除相关性弱或不相关的条目,对问卷内容效度指数进行测量,最终形成《医院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现况调查表》。通过便利抽样的方式对246名在湖北省武汉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尿管外固定现况问卷调查。⑵采用卡方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尿管外固定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充分评估该因素对尿管外固定设计改进的影响,通过比较尿管外固定工具的成本,不同位置进行尿管外固定的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设计和改进尿管外固定方式。⑶采用历史性对照方法,干预组患者实施改进的尿管外固定,并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干预效果;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来的尿管外固定方式。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共纳入45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评价改进的尿管外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⑴医院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现况:①87.4%的护理人员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执行了尿管外固定,但尿管外固定的工具、位置、方法各不相同。78.9%的护理人员选择3M胶布作为尿管外固定工具,8.5%的护理人员选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装置;尿管外固定位置为大腿内侧1/3处占72%,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占8.9%,大腿外侧6.5%;尿管外固定方法中,“I”型固定法占47.6%,“工”型固定法占32.9%。②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5%,有无尿管外固定的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7.9%,32.6%。其中,尿管处疼痛占42.9%,泌尿系感染占35.7%,引流不畅占12.9%,非计划性拔管占7.1%,漏尿占2.9%。③t检验和卡方检验筛查出三个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外固定位置(χ2=7.006,P=0.030)、性别(χ2=6.086,P=0.014)、意识状态(χ2=7.560,P=0.023),但在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中,仅有10.2%的护理人员会根据性别不同选择不同固定位置。⑵尿管外固定设计:尿管外固定包括外固定的工具、位置、方法三个部分。外固定工具采用高性价比的3M胶布;尿管外固定位置根据性别不同采用不同的外固定位置,男性患者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固定尿管,女性患者在大腿内侧外1/3处固定尿管;尿管外固定方法采用“E”型固定法。⑶尿管外固定设计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相较于对照组(27.9%),干预组患者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10.6%)明显下降,且经统计学分析(χ2=21.85,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结论与建议】⑴医院尿管外固定操作不规范,缺乏相关护理培训和操作标准,医院及科室管理者应该重视尿管外固定的管理,加强尿管外固定相关知识的培训,结合医院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更新尿管外固定设计,规范尿管外固定的管理。⑵改进了尿管外固定设计:外固定工具采用高性价比的3M胶布;男女患者外固定位置分别是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大腿内侧外1/3处;外固定方法采用“E”型固定法。⑶本研究的尿管外固定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患者医疗服务成本,保证患者安全与舒适,临床可以推广使用,为完善和更新尿管外定相关指南提供参考。
【方法】⑴通过文献分析法初步建立调查问卷的条目内容,进一步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法对问卷条目内容相关性进行评估,剔除相关性弱或不相关的条目,对问卷内容效度指数进行测量,最终形成《医院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现况调查表》。通过便利抽样的方式对246名在湖北省武汉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尿管外固定现况问卷调查。⑵采用卡方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尿管外固定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充分评估该因素对尿管外固定设计改进的影响,通过比较尿管外固定工具的成本,不同位置进行尿管外固定的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设计和改进尿管外固定方式。⑶采用历史性对照方法,干预组患者实施改进的尿管外固定,并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干预效果;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来的尿管外固定方式。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共纳入45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评价改进的尿管外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⑴医院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现况:①87.4%的护理人员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执行了尿管外固定,但尿管外固定的工具、位置、方法各不相同。78.9%的护理人员选择3M胶布作为尿管外固定工具,8.5%的护理人员选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装置;尿管外固定位置为大腿内侧1/3处占72%,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占8.9%,大腿外侧6.5%;尿管外固定方法中,“I”型固定法占47.6%,“工”型固定法占32.9%。②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5%,有无尿管外固定的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7.9%,32.6%。其中,尿管处疼痛占42.9%,泌尿系感染占35.7%,引流不畅占12.9%,非计划性拔管占7.1%,漏尿占2.9%。③t检验和卡方检验筛查出三个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外固定位置(χ2=7.006,P=0.030)、性别(χ2=6.086,P=0.014)、意识状态(χ2=7.560,P=0.023),但在尿管外固定临床实践中,仅有10.2%的护理人员会根据性别不同选择不同固定位置。⑵尿管外固定设计:尿管外固定包括外固定的工具、位置、方法三个部分。外固定工具采用高性价比的3M胶布;尿管外固定位置根据性别不同采用不同的外固定位置,男性患者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固定尿管,女性患者在大腿内侧外1/3处固定尿管;尿管外固定方法采用“E”型固定法。⑶尿管外固定设计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相较于对照组(27.9%),干预组患者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10.6%)明显下降,且经统计学分析(χ2=21.85,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结论与建议】⑴医院尿管外固定操作不规范,缺乏相关护理培训和操作标准,医院及科室管理者应该重视尿管外固定的管理,加强尿管外固定相关知识的培训,结合医院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更新尿管外固定设计,规范尿管外固定的管理。⑵改进了尿管外固定设计:外固定工具采用高性价比的3M胶布;男女患者外固定位置分别是脐与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大腿内侧外1/3处;外固定方法采用“E”型固定法。⑶本研究的尿管外固定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尿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患者医疗服务成本,保证患者安全与舒适,临床可以推广使用,为完善和更新尿管外定相关指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