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g1993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抑郁障碍(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PCID)的发生率、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危险因素、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我们观察了经头颅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202例。脑梗死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患者行抑郁症状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自行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检查(HAMD)评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当日、及病程的第15日、1月、2月、3月、6月、9月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抑郁评定。合并抑郁者随即分为2组,其中一抑郁组给予抗抑郁治疗,另一抑郁组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软件统计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结果 ① 脑梗死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7.62%,无症状性脑梗死和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 急性期脑梗死其抑郁障碍发生率在病程1-9月内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③ 在脑梗死后遗症期具有较高的重度抑郁的发生率。④ 脑基底节区梗死具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⑤ 抗抑郁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结论 ① 脑梗死后抑郁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和长期的并发症。② 脑梗死后抑郁障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影响患者日常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SIJ)磁共振(MRI)检查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中的意义。 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可疑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 74 例,其中男 53 例,女 21 例,在一周内行骶髂关节 C
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声情并举,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提升,进入了乐学的状态,达到了诱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在教学中营造最佳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
期刊
摘 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已不容忽视。因此,要不断积累语言因素,激发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关键词: 英语阅读 兴趣 能力  英语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吸收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
摘 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我们更加崇尚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具体论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打造积极的教与学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 小学英语 主体地位 教学策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以一种以自我为中
目的:①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逐渐成为全球通用语言,所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英语教学尤其小学基础阶段的质量,通过什么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英语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课堂教育是主要方式,老师通过课堂讲座的方式,教授学生英语知识。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非常明显,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毫无英语表达能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互动教学应运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