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学是一种以小说的叙事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小说文本自身的结构规律、形式技巧的模式和方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基本范畴:时间、语式和语态。其中,与小说翻译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叙事语式。叙事语式主要关乎原文作者对叙事者和人物的操控,如视角的运用,人物话语的呈现方式等,它的正确重建能使译文在韵味和风格等方面与原文更加接近。目前,对于小说译文中叙事语式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文本,很少有人突破文本的范畴而考虑到文本之外的诸多因素。事实上,重建叙事语式作为跨文化的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对叙事语式的理解和选择也受制于自身的文化身份。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叙事语式这一范畴着手,以具有中西方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所译的《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这两个英译本在叙事语式重建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发现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叙事语式重建的影响。本研究从两个英译本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两者在叙事语式最重要的四个方面:视角、叙事话语、事件叙述及叙事者的重建上的差异,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会对其理解和再现原作的叙事语式产生影响,并使译文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通过大量的例证,本研究发现:在叙事语式重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国家身份、教育背景等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具有中西方不同文化身份的两个译者,他们对原文中叙事语式的理解和译文中叙事语式重建的把握是不同的;2)叙事语式的准确重建不仅能避免“假象等值”现象的产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原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风格和韵味与原文更加相似。本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是在翻译活动的评价过程中还是在重建叙事语式的实践过程中,都应将译者的文化身份充分纳入影响重建叙事语式的因素中去,将译者的翻译行为纳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环境中去,从而使翻译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使翻译行为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