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房颤与炎症的关系。 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0月份至2016年10月份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房颤患者169例(男83例,女86例),此外选取同期住院的非房颤患者55例(男26例,女29例)作为对照组。按照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美国胸外科学会(AHA/ACC/HRS)发布的《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将房颤患者分为三组:阵发性房颤组59例(男31例,女28例),平均年龄(64±10.00)岁;持续性房颤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9.00)岁;永久性房颤组54例(男2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8.00)岁。并且要求全部入选患者临床病例必须完整,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具体数值及患病史。对所有患者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记录血液分析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并且要求详细记录各项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心脏彩超具体结果,并计算体重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四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基质金属蛋白酶9、左心房内径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且分析左心房内径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性。 结果: 1.各组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左心房内径水平比较,永久性房颤组高于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比较,永久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导致心房重构,从而引起左心房内径增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