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毛色主要是由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种类、数量所决定。研究表明Wnnt信号通路涉及毛色形成过程,该通路上对黑色素细胞发育起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包括Wnnt、APC(抑癌基因)、β-catenin(粘附分子)、LEF(淋巴增强因子-1)和MITF(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这些调控因子的互作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癌症机制调控方面。对此,本实验室已分别对Wnt3a、β-catenin、LEF和MITF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有动物皮肤APC的定位和表达研究。本研究以具有多种天然毛色表型的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P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蛋白的定位和表达水平,以探究APC在羊驼毛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登陆NCBI,查找牛等其他物种APCmRNA序列,找到其保守区,通过Primer3.0plus软件设计羊驼APC引物。利用PCR技术,在羊驼皮肤样品中成功扩增出一段长度为248bp的基因序列,测序后经NCBI中Blast功能,初步测定该序列与其他物种的APC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确定其为羊驼的APC基因序列。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AP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PC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皮肤组织的5.0422倍,提示APC可能与羊驼毛色形成具有相关性。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APC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PC在羊驼皮肤毛囊的毛球及毛根处和表皮部位成阳性表达,通过Image-Pro Plus6.0软件分析,APC在棕色羊驼中的表达量高于白色羊驼。综上所述,APC在羊驼皮肤组织中有表达,且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棕色羊驼高于白色羊驼,结果表明APC可能参与羊驼毛色形成过程,并推测其通过上调β-cantenin表达,促使其与LEF、MITF作用,从而调控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