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审视

来源 :佳木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之也产生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已经开始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生态危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自然观及方法论。无论是人类还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抓发展又要抓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深刻的理论渊源。资本主义掠夺式生产以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提高,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注重开发而疏于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通过实践实现辩证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释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生态危机根源进行了剖析,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终应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部分着重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国启示进行分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建设美丽、和谐中国的梦想。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组织在国际层面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其权力也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规范国际组织行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国际社会民主
随着NGO的不断发展,NGO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NGO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尚有争论,但是NGO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事务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NGO参与的国际事务已经
苏哈托是印尼当代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总统(1966-1998年),在其执政期间,印尼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他因此获得印尼“建设之父”的美誉。而苏哈托执政时期的印尼与
从起初的公司社会责任运动到当今全球轰轰烈烈的社会性运动,与其说这是公司实力的扩大让人们产生更高依赖与期望,不如说是因为人民对物质的崇尚热度慢慢的降温,对于社会整体的关
自从非法行医罪这一罪名在1997年《刑法》中出现以来,由于立法语言的高度概括性,有关本罪的认定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有争议。本论文将以“杜志芳非法行医案”为例
寻衅滋事罪发端于1979年刑法的流氓罪,其长期和聚众斗殴罪并列,成为公共秩序类犯罪中最频发的犯罪,因该罪列举的四种行为类型,与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强迫交易罪的主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作为英美证据法核心和灵魂的传闻证据规则逐渐被大陆法系部分国家和地区所移植或者借鉴。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发展变化,此规则所具有的超越法系之价值愈发彰显。
风险转移的交付主义模式是一种以交付作为风险由卖方转移至买方的时间的理论,因其确定了合理明确的风险转移标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立法、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所采用。《国际贸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程序。党和国家推出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建设法治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受到外围经济波动以及经济自身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各个经济体都不能在全球性危机中独善其身,需要寻求双边或多边合作,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