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及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均是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关于CCCI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其病理生理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已有许多研究发现脑梗死、脑出血及癫痫等疾病能够导致CCD现象的发生,并认为CCD现象是皮质-脑桥-小脑束被脑血肿或者脑水肿等压迫所致,但尚无研究对CCCI与CCD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利用320排低剂量全脑容积CT灌注成像研究CCCI患者脑组织的微循环变化,并结合影像学参数完善其定义和诊断标准,除此之外,还对CCCI与CCD现象的关联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脑内神经通路的再认识。 材料和方法: 应用320排容积CT对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我院的158例(男103例,女5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2.9岁)具有CCCI症状的患者行低剂量全脑CTP检查,在CTP检查后处理的图像上运用人工手动绘制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基底节及小脑各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测量所有患者不同ROI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和延迟通过时间(time of delay,DLY)等灌注参数。幕上大脑至少出现连续两个层面低灌注被评判为CCCI阳性,最后筛选出108例为 CCCI组患者,其余50例为非 CCCI组患者。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108例 CCCI患者患侧及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各个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计算158例患者患侧/健侧的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及rTTP,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CCI组及非CCCI组患者中这些相对灌注参数的差异。另外,利用卡方检验比较CCCI组及非CCCI组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等临床特征的差异,所有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CI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并计算相应的OR及95%CI,所有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幕上大脑至少有连续两个层面低灌注并伴有对侧小脑至少连续两个层面低灌注,且 CTA或 DSA证实椎动脉无异常则被评判为CCD阳性。分析CCD现象的发生率,对导致CCD现象对应的幕上大脑缺血区进行分类,以探讨CCD现象与CCCI的关系。 结果: (1)158例具有CCCI症状的患者中有108例CTP图像呈现两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称为CCCI组患者,表现为患侧CBF、CBV较对侧镜像区减低(tCBF=-12.89、tCBV=-7.031,PCBF,CBV<0.001);MTT较对侧镜像区缩短(tMTT=13.310,PMTT<0.001);TTP较对侧镜像区延长(tTTP=-4.012,PTTP<0.001)。108例CCCI组患者的rCBF及rCBV较50例非CCCI组患者减低(trCBF=3.079,trCBV=2.760,PrCBF,rCBV<0.01),而CCCI组患者的rTTP较非CCCI组患者延长(trTTP=4.846,PrTTP<0.001),其余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卡方检验比较108例CCCI组患者及50例非 CCCI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时,结果显示性别(χ2=4.036, P=0.045)、高血脂(χ2=7.687,P=0.006)及吸烟(χ2=11.868,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因素则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脂(OR=3.736,95%CI=1.283~10.886,P=0.016)及吸烟(OR=4.641,95%CI=1.439~14.970,P=0.01)是 CC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不再有统计学意义(P=0.789)。 (3)158例患者中有20例(12.7%)同时出现CCD现象,且均发生在CCCI组患者中,即CCCI组患者中CCD发生率为18.5%。CCD现象的出现对应的幕上缺血区分别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12例(41.4%)、大脑中动脉供血区6例(20.6%)、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0例(34.5%)及基底节区1例(3.5%);其中单一供血区所引发的CCD分别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7例(24.1%)、大脑中动脉供血区4例(13.8%)、大脑后动脉供血区4例(13.8%)及基底节区0例(0%)。 结论: 320排CTP可直观和定量显示CCCI患者中脑组织异常灌注区微循环状况的同时,还可反映各个大脑缺血区与小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