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中艺术村模式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村呈现空巢化的状态,传统的中国农村日渐稀少、急剧衰退,作为农村文化的载体,这不仅是农村经济的破产,更是农村文化的衰落。艺术村逐渐发展起来,艺术家们或以共同生活的方式、举办艺术节的方式、创办工作室的方式介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艺术的方式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因子来振兴、重塑农村文化,从而避免农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吞噬。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介入和传播,对乡村文化的振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振兴乡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破题路径之一。安徽省崔岗村这个原本寂寥的村庄,因为艺术家的到来,艺术的不断介入,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文化得到了持续振兴,从而在经济、乡风乡貌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中艺术村模式展开论述,通过理论分析,从艺术村的发展历程,艺术与农村文化的关系,艺术村的发展理念来推论艺术村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乡村文化复兴的同时所带来的乡村其他方面的建设。通过分析安徽省崔岗艺术村的形成和运行模式,以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经验,并从中发现崔岗艺术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尝试借鉴分析一些国内外艺术村的建设经验,总结他们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因素与失败经验,最后进一步总结出崔岗艺术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中艺术村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同模式的艺术村提供一些建设建议。
其他文献
在工业化及其战略升级进程中,能源与信息通信均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能量传输的一环,DC-DC变换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负载供电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各种变换器经不同方式连接而形成直流电源系统,其内部通信保证了电能的灵活控制。变换器间的信号传输,既可施行传统的专用线缆通信,也可将变换器及直流母线信道化,同步传输能量与信号,在特定应用场景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本文针对不同的控制或性能目标,提出了三种用于级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严重短缺。同时,全双工通信允许两个通信节点同一时间在同一频带上传输数据,理论上能够成倍提升频谱效率。全双工通信实验平台的实现在全双工通信的研究中起着验证和突破的重要作用,对全双工通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相位噪声加性高斯化的全双工极化自干扰消除研究》(项目编号:61501050)。目前在全双工通信实验平台的实现中,采用的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它如同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承担某些风险,比如其永久的记忆力和极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的调查,我国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越来越频繁,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同时未成年人乐于在公开的互联网环境中分享自己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一些对未成年人不利的、过时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会被广泛传播,这些信息显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了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其将转发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SDN控制器可以根据所拥有全网的网络拓扑信息和网络流量信息进行相应的流量控制,业务需求可以通过编程按需定制,而底层的网络硬件只负责完成转发功能。如何在此集中式的控制方式下实现高效的流量调度策略,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变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课题。针对实际网络中流量矩阵数量巨大,对每个时刻的流量矩阵进行流量调度非常消耗资源的问题,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机动车辆也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无偿搭车”现象已然成为常态。有人说无偿搭乘就是民法上的“好意同乘”,是一种好意施惠行为,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无偿搭乘是指机动车辆免费搭载他人的行为,它不限于好意同乘的情形,它也包含了搭承人未经过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的邀请或同意而免费搭乘的行为。虽然无偿搭乘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
随着低温肉制品逐渐走进我们生活,低温肉制品因微生物污染导致的货架期较短的问题渐渐成为掣肘低温肉制品发展的关键,减少微生物污染问题刻不容缓。研究表明,绿色魏斯菌和肠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增加,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高中阶段教育中,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本次翻译实践选自美国作家凯瑟琳·吉尔伯特·默多克的儿童文学作品《男孩之书》(2018)中的9-14章。该书以欧洲的中世纪为背景,语言优美,文字通俗易懂,情节起伏精彩,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此次翻译实践旨在为中国儿童带来新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扩充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笔者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接受美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
开花植物进化出了化学生态策略吸引访花昆虫进行传粉。花香挥发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能够引起多种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食蚜蝇是双翅目昆虫中重要的传粉类群,也是重要的蚜虫天敌,其灵敏地嗅觉系统在识别植物花香挥发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为研究对象,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明确芳香族化合物激活大灰优食蚜蝇E.corollae触角
近年来,国内汉学翻译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海外汉学界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政治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论著被纷纷译介到中国。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会遇到诸多问题。与一般体裁文本的翻译相比,汉学论著中译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对译者的文化积累要求较高。美国汉学家杰鲁西娅·麦克考迈克和约翰·布莱尔所著《全想中国》一书系统剖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典型文化现象(如“孝”、“面子”、“关系”等)并将它们同西方观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