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心理诉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强起来”不仅仅是物质硬实力的强大,更是人民精神软实力的强大。新时代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但现实中人民的精神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并未同步提升,社会心理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制约新时代发展。因此,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之心理需要,实现人民精神的真正富裕、心理的真正强大,这必然要求党将社会心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带领人民致力于美好生活之心理需要建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此,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这一研究课题。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实践基础。在初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孙中山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心理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点;在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社会心理建设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的历史基础及方向。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建设,是以党为领导主体,以人民为实践主体,围绕人民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及状态、心理合力等精神要素进行的系统化建设。建设遵循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精神要素系统化建设为核心等基本原则;建设旨在解决新时代面临的突出社会心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目标。因此,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坚定的人民性、系统的实践性和崇高的使命性等特点。社会心理属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意识范畴,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是从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方向引导、引领新时代社会心理本身理性规范发展的过程,建设路径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战略到个体修养的基本进路。一是国家层面“五重向度”统摄社会心理建设基本方略,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理建设方向、以人民收入持续性公平增长稳定社会心理安全基础、以法治思维推进国民人格权立法、以社会治理视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华优秀文化涵养新时代社会文明心态;二是社会层面“显隐融合”构创社会心理建设生态空间,即以和合善容交往理念推动社区情感共同体建设、以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学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开展文明心理生活方式创建实践活动、以新闻媒体为依托广泛开展科学理性精神舆论宣传教育;三是家庭层面“传统现代并蓄”形塑社会心理建设新风尚,即以优秀传统家风为载体形成品性传承内在回溯力、以人格培育为根本打造现代家庭教育模式、以和谐向善为理念建设家庭生态系统;四是个体层面“知情意统合”关照社会心理建设主体素养,即以自尊自信为核心的自我独立认知教育、以理性平和为核心的自我情绪调适教育、以积极向上为核心的自我意志调控教育等。“国家-社会-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系统化实践终汇合形成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的精神合力,以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力量,共赴伟大复兴目标。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研究在理论层面初步探索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特征等,在实践层面较系统地构建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研究主要围绕党如何站在人民立场、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引领人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何更好地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合力等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回答了新时代历史方位社会心理建设的基本线路。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面向,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