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 通过观察不同容量治疗方法对老年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以探讨老年肺切除手术理想的容量管理方法。
2. 对行肺叶切除术猪实施不同的容量管理策略,观察其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氧合功能、细胞因子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对几种容量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以期对临床容量管理提出指导。
方法:
1. 选择择期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容量限制组(S组,n=10)与扩容组(L组,n=10)。S组术中持续静脉输注5ml·kg-1·h-1乳酸钠林格氏液,L组在麻醉开始后半小时内输入10ml·kg-1乳酸林格氏液及10ml·kg-1万汶,以后按基础需要量+禁食丧失量+术中丢失和第三间隙损失量补液。两组术中出血量由万汶按1:1补偿。记录围术期各时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胸腔内血容量(ITBV)及胸内血管外肺水(EVLW)。
2. 选择成年贵州小型香猪19只,随机分为3组:S组(容量限制组,n=7),M组(正常容量组,n=6)及L组(大容量组,n=6),行右肺尖叶及副叶切除术。在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后稳定10分钟(T1)、单肺通气1小时(T2)、单肺通气2小时(T3)、单肺通气3小时(T4)及恢复双肺通气1小时(T5)5个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TBV及EVLW。在T1~T5时点测定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供和氧耗。在T1、T3、T53个时点测定血浆IL-6、IL-10、D-乳酸及内毒素的浓度。实验毕取肺及小肠组织标本,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1.两组患者诱导后HR、MAP、C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CVP均升高。与S组比较,L组CI于开胸后即刻、肺叶切除后、关胸时高于S组(P<0.05)。组间及组内EVL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L组输注液体后CVP、CI、SV、ITBV、GEDV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各指标在T2~T5时点高于S组及M组(P<0.05);EVLW及EVLWI在T4、T5时间点高于T1时间点。L组DO2在液体输注后明显升高,而PaO2在实验结束低于S组及M组。三组动物IL-6、IL-10在手术开始后均逐渐升高。S组D-乳酸在实验结束时明显升高,且高于L组(P<0.05);内毒素在实验结束时也显著升高且高于M组及L组。病理检查示L组肺泡腔内见少量水肿液,肺泡间隔轻度水肿。
结论:
1. 对心肺功能良好的行肺叶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心肌抑制是引起围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更为重要的原因,限制液体输注并加用小剂量缩血管药物与扩容治疗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肺叶切除手术中扩容治疗并不增加老年患者肺水肿的风险且更有利于组织的血液灌注。
2. 在胸科手术中,输液过多或输液不足均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除以一些生理相关且易于监测的指标如血压、心率等为终点来指导输液外,尚需多方面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以评判容量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