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农村现代化及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为背景,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标,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法论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企图通过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背景是什么?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沉重的话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以解决农村教育症结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宗旨的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是一个教师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发展虽然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直难以克服的难题:包括“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及“发展投入不足”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一是退出规则缺失。如“民转公”教师事实是一种“民教民”型教师形态的变种,他们基础差、人数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症结;二是投入方式失误。以县、乡为主的“投入方式”,实质是农民的投入,由于我国农民负担太重,“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所难免;三是价值定位错位。农村教师虽然地处农村却远离农村,他们既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升学、又不能使回乡学生“有用”,他们成了社会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其社会地位因此难以提升,所以“劳动效益低”与“发展投入不足”因果关联;四是“提高规则”的痼疾。如“民教民”教师形态及其观念使农村教师远离专业化,师范教育长期薄弱难以满足农村教师匮乏之需等成为目前的“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原因来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诸要素如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市场及教师个体没有承担起自身责任。如与农村教师发展有关的教师教育机构,包括坐落在市(地)师范学院或大学(含教育学院)、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室)、电教仪器站与电大辅导站等机构。但这些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们或因目标模糊或因各自的局限性难以承担教师教育重任,并且它们彼此隔离,各自为政,互不信任,争抢有限的教师发展资源(经费)。随着教师教育下移,校本培训虽然得到承认,但现代科学知识与信息资源难以进入农村学校,同时农村环境知识资源被忽视,大学专家与农村教师互不理解,农村教师特殊价值难以彰显。另外,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具有许多边缘特征,如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与“环境艰苦性”等特征使农村教师发展受到种种局限。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笔者探讨了如下理论问题:一是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价值是什么?二是农村教师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三是农村教师是如何发展的?四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那么,对于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笔者提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论思想,作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方法论。 该理论认为:教师发展是一个无逻辑起点也无逻辑终点的不断发展连续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伴随或贯穿于该连续体的连续性教育与管理活动。它通过协调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运用一定的规则,达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实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该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由哪些人或组织对农村教师发展进行维护?他们应该在教师发展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二是建立什么样的规则,以保证农村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或水平?该理论认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通过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四个基本规则维持其运转,达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就“退出规则—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吸入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愿意来”,、“价值规则—使农村教师对农村‘有用”,、“提高规则—使在职教师‘提得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在价值规则中,我们利用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等特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这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视角。 在“提高规则”中,专门论述了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相应的课程改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