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省长汀县强度侵蚀治理区内选择5种不同的治理措施:包括多树种混交、全坡面播种百喜草、条沟加草块、封禁与补植相结合、梯田果园生草。在野外调查与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质量分异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侵蚀治理措施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等化学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全坡面种百喜草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多树种混交和封禁与补植相结合,条沟加草块与梯田果园生草效果最差。在物理指标中达到显著差异的有非毛管孔隙度、稳定入渗速率、最大持水量、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度等6个指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以多树种混交最好,条沟加草块、梯田果园生草次之,全坡面种百喜草和封禁与补植相结合的效果最差。在生物学指标中,治理与对照之间的脲酶、微生物量C、N、真菌、细菌、放线菌等都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生物性质的改良效果依次为:全坡面种百喜草>多树种混交>封禁与补植相结合>条沟加草块>梯田果园生草。综合分析表明,对土壤质量改良效果最好的治理措施是多树种混交,而梯田果园生草措施由于管理不到位,园面覆盖度低,改良土壤的效果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