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储钾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且在近年来逐渐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然而,由于锂资源在地壳中储量相对匮乏(0.0017 wt%),不足以支撑锂离子电池的长期使用,亟需发展新型的储能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钾离子电池由于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近的电化学性能,钾资源储量丰富(1.5 wt%),K+/K的标准电位较低(2.93 V vs.SHE)的优势,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大规模使用的储能体系。但是,由于钾离子的半径(1.38(?))比锂离子的半径(0.76(?))大,现阶段钾离子电池的发展遇到了几个难题:离子传输和扩散动力学缓慢、离子嵌入脱出电极材料时受到的阻力大、充放电时电极材料体积变化大等,导致钾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不理想。电极材料作为电池关键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池的性能,为了推动钾离子电池的发展,设计研究高性能的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着提高钾离子扩散动力学、稳定电极材料结构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角度,以理论比容量较高的转化型与合金型负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电极材料结构来实现储钾电化学性能的优化。(1)以三维有序大孔锌基MOFs作为前驱体,通过碳化、硫化和随后的离子交换途径,成功地制备了嵌入在三维有序大孔(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es,3DOM)碳骨架的硫化铜纳米颗粒复合物(3DOM Cu9S5@C)。具体地,相互连通的三维有序大孔结构可为钾离子提供快速的传输通道,并为电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的充分接触提供了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钾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另外,大孔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电极材料在放充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此外,转化型活性材料Cu9S5纳米颗粒很好地被包埋在碳骨架中,显著提高了电极材料的整体导电性。将所制备的三维有序大孔Cu9S5@C用作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展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2.0 A g-1大电流密度下具有170 m A h g-1高可逆比容量;且在100 m A g-1的小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稳定循环的可逆比容量为316 m A h g-1。(2)以新型二维材料MXene为导电基底,将转化型活性材料Mo Se2纳米片材通过水热法生长MXene薄片上,然后用聚多巴胺衍生的碳层均匀地包覆在所制备的Mo Se2/MXene复合纳米片上(Mo Se2/MXene@C),并将其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其储钾性能。具体地,Mo Se2纳米片垂直地锚定在MXene片状基底上,构筑形成了二维等级结构,有效地缓解了Mo Se2纳米片的自堆积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进一步地,二维等级结构表面均匀包覆的碳层有利于提高纳米结构的稳定性并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同时,在Mo Se2纳米片和MXene片状基底的界面处存在化学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电荷转移动力学和提高结构稳定性。当用作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Mo Se2/MXene@C表现出超稳定的循环性能,在2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仍保持了355 m A h g-1的高可逆容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0 A g-1时具有183 m A h g-1的超高比容量。(3)以二维金属锑纳米片为研究对象,将液相剥离法剥离制备的金属锑纳米片与石墨烯通过混合抽滤的方法实现金属锑纳米片与石墨烯层层堆叠制备复合膜,并随后热处理磷掺杂得到金属锑纳米片(Sb nanosheets,Sb NS)/磷掺杂石墨烯(Phosphorus-doped graphene,PG)复合膜(Sb NS/PG)。特别地,将金属锑剥离成二维纳米片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其暴露面积和缩短离子的传输距离,提高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复合膜中,将活性材料与磷掺杂石墨烯复合形成层层堆积的三明治结构,磷掺杂石墨烯导电网络可以有效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同时极具柔性的磷掺杂石墨烯将活性材料包覆,可以显著缓解复合膜电极在储钾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改善膜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在将金属锑纳米片/磷掺杂石墨烯复合膜作为钾离子电池自支撑负极时,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2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后其可逆比容量为477 m A h g-1,且首圈库伦效率高达73.1%。同时在2000 m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仍具备403 mA h g-1的高可逆比容量。
其他文献
植物多糖因其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且优良的安全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临床药物及特殊化妆品的开发。因此,系统完善地探究新的天然植物功能性多糖的提物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已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热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出口国,拥有着丰富的大蒜资源。同时大蒜因其几千年的药用功能,已被中国卫生部指定为药用食用食品之一。金乡县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蒜产地之一,因其大蒜品种的优良特性,驰名海内外
交联高分子材料凭借着质轻、强度高、耐溶剂、高弹性等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能,但是,传统的共价交联高分子材料在失效破坏后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入可逆的交联作用,构建可逆交联高分子网络,开发可以自修复、再加工的新型交联高分子材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策略之一。本文以两种典型的可逆共价键——亚胺键与硼酸酯键——构建交联聚合物网络,这两种可逆共价键都具有缩合-水解反
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取向。目前量产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多采用单级减速方案,其导致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驱动电机无法更多地工作于高效区。研究表明,在电动汽车中安装变速器是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有效途径,其不仅可以满足多变的行驶工况,也可以拓展动力系统的高效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不仅具备全速域调速能力,还具备在低速时输出大力矩的能力,因而在电动汽车驱动
论文以316L奥氏体不锈钢和2209双相钢作为试验材料,采用CMT+P-MIG和CMT低热输入、双侧辅助补偿气体保护等多种工艺模式进行电弧沉积增材制造工艺实验,重点研究不同线能量热输入对不锈钢构件沿沉积建构方向微观组织演变及相关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提出利用连续宽度和连续偏心度曲线进行电弧增材沉积件成型形貌外观分析方法,采用有效沉积率(EDR)和单位功有效沉积率(EDRP)概念进行多种工艺条件下制
木质素是一种富苯环结构的生物质资源,而碱木质素(AL)作为主要的工业木质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与普通溶剂难以形成均相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AL的研究进展及高值化应用。利用合适的溶剂体系并结合AL自身结构特点及优势开发木质素基的纳米材料及其衍生的功能性产品,对于解决以上两大问题以及开拓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工业碱木质素为研究对象,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溶剂体系,解析了木质素
物理相互作用可赋予水凝胶形状记忆、驱动、粘性等一系列的功能。但目前凝胶驱动器存在运动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水凝胶的形状记忆所需时间长,变形的精准可控性偏低;可用于水下、油下粘附的水凝胶较少,且粘合强度较弱。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基于物理相互作用制备了组合式水凝胶驱动器,超快速、梯度可控变形的形状记忆水凝胶,水下油下可控粘性的水凝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对水凝胶和干凝胶进行多关节和组合动作
半纤维素作为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具有储量丰富,可生物降解,可再生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但长久以来,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率明显低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一方面是因为半纤维素不易分离提纯,现有的分离方法存在对环境不友好、价格昂贵、经济适用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半纤维素存在自身分子结构复杂、不易成膜、水溶性较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半纤维素的高效提取、半纤维素结
主要从施工控制角度对带有施工导洞的隧道,在导洞与正洞交叉口位置通风管等布置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交叉口布置错综复杂以及安全管理措施,达到既满足通风又满足安全的目的。
本论文根据当前“绿色轮胎”的发展需求,利用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质化合物茶多酚(TP)和可可碱(TB)作为改性原料,对不同维度的纳米填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一步法”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silica-s-TP,采用真空抽灌及表面修饰“两步法”制备了具有缓释效应的生物质橡胶防老HNTs-s-TP。采用“SN2亲核反应”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剂G-TB。较为
新兴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范式驱动了制造领域的产业细分化、业态多样化、模式服务化等发展潮流,由此对制造装备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聚焦为更短的生产周期内完成更频繁多变并且愈加复杂的制造任务。运动控制系统作为装备软件的核心部分,其自身的参数、功能以及结构需要能够自主完成快速调整、重组以及迭代,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变更以及保证从失效故障中快速恢复,在软件层面赋予制造装备柔性化调整能力。本论文以智能制造装备的运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