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细胞(NK)对原发性肝癌Heps移植瘤小鼠的增殖抑制作用和机理探讨。
方法:诱导扩增昆明小鼠脾细胞来源的NK细胞,体外培养诱导NK细胞。随机取60只8-12周龄雄性昆明小鼠,接种Heps肝癌细胞于其背侧皮下,建立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①生理盐水(NS)对照组,此组小鼠每只注射NS对照组0.1ml,隔日注射,共3次;②NK细胞治疗组1,此组小鼠每只注射3×105/ml的NK细胞0.1ml(即每只小鼠注射NK细胞3X104个),隔日注射,共3次;③NK细胞治疗2,此组小鼠每只注射3×106/ml的NK细胞0.1ml(即每只小鼠注射NK细胞3×105个),隔日注射,共3次;④NK细胞治疗组3,此组小鼠每只注射3×107/ml的NK细胞0.1ml(即每只小鼠注射NK细胞3×106个),隔日注射,共3次。其中,每组各有10只单独用于观察生存期。(1)自注射日起,隔日测量各组小鼠肿瘤长、短径,计算注射后肿瘤体积。(2)记录注射当天开始至小鼠死亡的时间,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3)于注射后第15d,各组分别处死5只小鼠。取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sosin,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4)于第15d取小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NK细胞比例。(5)于第15d取小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以小鼠Heps肝癌细胞为靶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细胞毒活性。(6)取各组小鼠肿瘤组织切片,分别应用Bcl-2抗体、Bax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局部肿瘤组织中Bcl-2阳性、Bax阳性细胞数量,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肿瘤细胞VEGF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成功诱导扩增小鼠脾细胞来源NK细胞。
2.小鼠Heps肝癌腹水瘤细胞成功制备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成瘤率100%。
3.小鼠Heps肝癌腹水瘤细胞接种于到昆明小鼠背侧皮下,并同时给各组小鼠回输不同浓度的NK细胞以及生理盐水,隔日测量各组小鼠肿瘤的的大小,第20d,治疗1组小鼠肿瘤的体积(1757 mm3)较对照组(5012mm3)明显减小(P<0.01)。
4.回输后60d时,治疗1组最后一只小鼠死亡,而其余各组小鼠均早已死亡,治疗1组小鼠的生存期(平均生存期41天)较对照组(平均生存期20d)、治疗3组(平均生存期18d)显著延长(P<0.01),较治疗2组(平均生存期21d)也明显延长(P<0.05)。
5.各组小鼠肿瘤HE染色治疗1组、2组、3组小鼠肿瘤细胞形态消失,坏死明显,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血管较NS对照组少。
6.各组小鼠脾细胞中NK细胞的含量第15d脾细胞悬液FACS检测NK细胞比例,随着注射NK细胞浓度的升高,脾细胞中NK细胞的含量逐渐增高,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别(P<0.01),但是各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7.各组小鼠脾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荷瘤小鼠脾中NK细胞杀伤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强。效靶比为10:1及20:1时,各治疗组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NS对照组(P<0.01),而各治疗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8.各组小鼠肿瘤Bcl-2-IHC染色:回输后15d,治疗1组、2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3组(P<0.05)。
9.各组小鼠肿瘤Bax-IHC染色:回输后15d,治疗1组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2组、3组(P<0.05)。
10.各组小鼠肿瘤VEGF-IHC染色:回输后15d,治疗1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2组、3组(P<0.05)。
11.细胞免疫治疗的副反应回输后11d,治疗3组小鼠死亡3只,治疗2组死亡2只,治疗1组小鼠活动良好,未见特殊不良反应。
结论:
1.成功制备小鼠脾细胞来源NK细胞。
2.大剂量NK细胞早期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3.NK细胞治疗可以明显提高Heps肝癌移置瘤小鼠的生存期,但是有剂量依赖性,治疗1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4. NK细胞可以下调肿瘤组织内Bcl-2及VEGF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