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念珠菌所致的外阴阴道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近几年来,在大量抗生素使用(包括部分抑菌类或抗生素类女用清洁剂的滥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性传播等因素下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治疗上虽有有效治疗,但易于复发,VVC的发病与复发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明了,寻找VVC病原菌起源显得很有必要,VVC病原是内源性的(起源于阴道本身)或是从肛门传入;还是外源性的感染,性传播是否是VVC患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传播途径。国内外已有学者做过此方面研究,但VVC病原菌起源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对VVC病原菌起源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对临床VVC患者自身不同部位及性伴侣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基因鉴定和分型,旨在分析VVC病原菌的起源。
方法:2006年4月~2006年9月,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及皮肤科门诊拟诊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分别取阴道和肛门及男性龟头的分泌物做15﹪KOH直接涂片镜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详细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阳性标本行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鉴定菌种。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念珠菌的rDNA的ITS区进行PCR扩增,从分子水平鉴定到种的水平。对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用HaeⅢ、Msp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ITS1、ITS4的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采用1条引物对念珠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对念珠菌进行了种内菌株分型。
结果:1.41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其中7例患者的性伴侣共分离出89株菌株,经生物学鉴定显示:34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菌种类相同,7例患者的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菌种类不同,其中1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菌种类不一致,而阴道分离菌株与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相同;1例VVC患者的阴道和肛门的菌株相同而与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不同。2.引物ITS1、ITS4扩增条带显示:36例VV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菌株带型一致; 5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扩增带型存在差异,1例VVC患者阴道与其性伴侣的龟头处分离的菌株带型一致。3.限制性内切酶HaeⅢ、MspⅠ的酶切片段显示:MspⅠ有1例VV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条带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余条带完全相同;HaeⅢ种间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也存在一定差异,VVC患者中有10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酶切片段存在差异;1例VVC患者阴道与其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条带存在差异。4.随机引物RAPD1(S34 5’-TGTGTGCTGG-3’)扩增结果显示:26例VV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扩增带型一致,15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株扩增带型存在差异,1例VVC患者与其性伴侣龟头分离株扩增带型存在差异。
结论:1.大部分VVC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是内源性的。2.性传播途径可能是VVC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