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生活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中,住房成为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离开了住房,人类就回到了“穴居”的原始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为解决本国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努力。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为解决本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住房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而广西地处我国西部,人口约4800万,区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属于地少人多,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尽管经过了十几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1992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24.57平方米,但住房问题仍然突出。从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观点。但广西目前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研究已经明显落后于全国,在住房保障领域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本文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根据恩格斯的住房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住房递次消费理论、帕累托最优原理等住房保障相关理论,并借鉴了新加坡、美国、瑞典等国家住房保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住房保障的特点、原则、目标和住房保障的一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回顾广西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提出广西住房制度改革过程就是住房保障体系形成的过程,广西经过十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问题。广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要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要解决住房问题,就要实现“居者有其屋”,即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让广西城镇居民实现“居者有其屋”。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方案,在每个方案中提出了不同的住房保障方式。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广西住房保障模式,这将为政府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为保障型住房建设和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加快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对广西的住房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