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欺负是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受害者和欺负者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抑郁、焦虑和物质滥用)。在网络欺负事件中,除了涉及欺负者和受害者之外,通常还会涉及大量的旁观者。旁观者在面对网络欺负事件时的行为反应会进一步影响该事件的发展进程。一般来说,旁观者的积极行为(例如,保护或支持受害者)可能会对网络欺负事件起到抑制作用,并缓解该事件对受害者的伤害;而旁观者的消极行为(例如,强化或协助欺负者)则可能会使网络欺负事件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研究网络欺负时,对旁观者行为反应的关注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欺负这一现象,也能够为制定网络欺负的干预或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回顾和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诸多因素会影响旁观者在应对网络欺负事件时的行为反应,例如,性别、移情和网络欺负经历。其中,其他旁观者人数的作用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事实上,在现实环境中,旁观者的在场或人数能够显著抑制(非)紧急事件中个体的干预或助人行为,即表现出旁观者效应。但到目前为止,较少有研究对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效应进行探究。对于仅有的少数研究,其关于网络欺负中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的结果也存在不一致性。同时,以往研究在测量个体应对网络欺负事件的行为反应上以及对旁观者人数的操纵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关于网络欺负中旁观者效应存在的情境条件和心理机制也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将集中探讨三个问题:检验网络欺负中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探究网络欺负中旁观者效应存在的情境条件以及分析网络欺负中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本文通过开展三项研究(共8个子研究)对上述三个研究问题分别进行探究。具体而言,研究一主要通过设置四种不同的旁观者人数条件(0、1、14和49人),进而对网络欺负中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进行检验。研究二从网络环境特点、网络欺负事件特性、网络受害者和网络欺负者的角度,通过四个子研究分别考察网络匿名性、事件严重性、受害者行为反应和欺负者人数对网络欺负中旁观者效应的影响。基于研究二的研究结果和网络环境的一般特征,研究三在网络匿名性较高、事件严重性较低、受害者持被动性反应以及多个欺负者的情境中,通过三个子研究分别检验责任感、评价忧虑和多元无知在旁观者人数与个体应对网络欺负事件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网页的实验系统,主要在讨论组中进行网络欺负事件的模拟,然后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实际行为反应,并在随后的实验环节中测量被试的行为反应意向。其中,被试的实际行为主要涉及以下指标:是否反应(反应率)、反应时、反应字数和干预分数;被试的行为意向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保护行为、支持行为、局外行为、强化行为和协助行为。本文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共招募1027名有效被试(主要为在校大学生),要求其在线完成相关实验。通过这种方式,本文中的三项研究分别得到以下结果。研究一的结果总体上表明,网络欺负中存在旁观者效应。具体而言,个体的支持行为和干预分数在旁观者人数较少时显著高于旁观者人数较多时。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在网络匿名性较低、事件严重性较低、受害者持被动性和回应性反应(受害者行为反应类型中的两种)以及多个欺负者的网络欺负情境中更可能产生旁观者效应。具体而言,这四个子研究的结果分别表明:(1)对于个体的支持行为和干预分数,仅在网络匿名性较低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2)对于个体的保护行为和局外行为,仅在事件严重性较低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3)对于个体的支持行为和强化行为,仅在被动性反应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对于个体的反应字数,仅在主动性反应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而对于个体的干预分数,仅在回应性反应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4)对于个体的协助行为,仅在多个欺负者情境中存在旁观者效应。研究三的结果表明,责任感、评价忧虑和多元无知在旁观者人数和个体的行为意向以及实际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这三个子研究的结果分别表明:(1)责任感在旁观者人数和个体的保护行为、支持行为、局外行为、反应字数以及干预分数之间起中介作用;(2)评价忧虑在旁观者人数和个体的保护行为、支持行为、局外行为以及干预分数之间起中介作用;(3)多元无知在旁观者人数和个体的局外行为、反应字数以及干预分数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贡献和创新,有助于拓展对网络空间中旁观者效应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对制定基于旁观者视角的网络欺负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未来研究者可以基于真实的网络欺负事件,在开放性更高的网络平台中研究旁观者效应,也可以进一步对网络欺负中旁观者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探讨以及开展线下和线上旁观者效应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