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最优关税研究——以小麦、玉米和猪肉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农业大发展的同时,我国农产品贸易由最初主要是计划经济下的创汇手段逐步转变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但是农产品贸易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节国内供需平衡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能仍然十分重要。在此前提下,本文通过建立最优关税理论框架,量化研究1978-2008年期间我国农业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分别考察我国关税水平是否为最优关税和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倾向变动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阐述了31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和农产品贸易的变动历程,同时对我国农业体制改革以来的主要政策变迁和农产品贸易措施变动进行了回顾,并将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管理下的逐步开放阶段(1979-1991年)、复关和入世推动下的加快开放阶段(1992-2001年)和入世后的全面开放阶段(2002年至今)。   接下来论文构建了一个最优关税理论框架下的“需求--供给”联立方程系统,在常弹性假设下,模型将整个世界农业市场分为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经济主体,国内农业市场完全竞争,关键假设是政府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设置关税水平。在政策权重均等的前提下,利用“需求--供给”系统推导出最优关税理论值表达式,并以最优关税为参数将贸易政策权重推导出来。得出最优关税之后,文章又分别考察了贸易政策权重倾向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情形。   实证部分中,文章首先估计我国农业需求方程,在估计时分别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几乎完美需求分析系统(AIDS)和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比较与筛选三者的估计结果最终得出国内需求方程。根据模型的特点,本文采用迭代似无关方法(ITSUR)估计“需求--供给”联立方程系统,得出国内相关需求和供给方程以及国外进口需求方程(或国外出口供给方程)。利用已知数据和估计结果,本文计算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最优关税理论值,并与实际观察到的关税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小麦和玉米两种农产品实际关税值与最优关税理论值并不相等,说明对于小麦和玉米来说,政府贸易政策并非均等权重,或者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税水平并非为最优。猪肉的实际关税值与最优关税理论值相等,这说明对于猪肉来说,政府贸易政策均等权重,或者政府制定的贸易关税为最优。接下来本文运用最优关税理论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小麦来说,1978-1999年期间中国小麦贸易政策更倾向于考虑国内消费者的福利,2000年之后政府的小麦贸易政策更加倾向于国内小麦生产者(2003年和2004年则倾向于国内消费者)。对于玉米来说,1978年、1984-1986年以及1990-1994年政策更倾向于国内玉米消费者,其他年份则更加倾向于国内玉米生产者。对于猪肉来说,2002年、2005-2008年政策更倾向国内猪肉生产者,其他年份则更加倾向于国内猪肉消费者。另外,玉米和猪肉贸易政策在1996年并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而小麦在1996年之后贸易政策逐渐转向生产者。   作为最优关税理论的应用研究,本文专门考察了2030年之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分别考察政策权重保持不变、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持在基期年水平不变三种情形。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未来我国小麦贸易将逐渐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玉米贸易将在目前净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出口量。这一结果与绝大部分已有研究结果正好相反,但是却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贸易情况。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产品贸易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者福利水平。  
其他文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客观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也日益成为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
学位
在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中,不仅双边货物贸易失衡严重,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失衡也日益严重,而且均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不断扩大。中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方面对美国出现顺差并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取得了迅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成倍扩大,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从分工入手,在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存在的条件下,考虑经济个体的决策及决策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以此为基础来探寻现实的经济现象背后潜在的经济规律。以对分工网络内各专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