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探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思想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产生的,在近代才提出了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即是树立主体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彰显理性的过程。马克思看到了旧哲学的这种片面性,他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主体,主张把理论问题还原成现实实践的问题。因此,他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也就是我们说的实践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视角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变,引起了哲学领域的一场变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主张从生活和现实出发提出问题,历来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由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仍是需要我们积极与之开展对话的哲学传统。因而,“主体性”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还不能轻言“终结”。由此本文试图从实践出发,正文分三部分来阐述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的内容及其对哲学教育的意义。第一部分: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因为他找到了黑格尔哲学不能解释现实的原因,不能在思想和绝对理念里去弥合应有与现有的矛盾,而是要用异化理论去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才能使社会回到合理的状态。马克思用它来批判现实生活,而费尔巴哈只用异化理论批判了宗教。后来马克思发现异化理论也是现有和应有对立起来的理论模式。就是这样,马克思在构建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黑格尔哲学变革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第二部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思想最主要体现在实践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主体论当中,这三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马克思认为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其根源应到人的本质中去寻找,因为劳动、实践造就了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化。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也不断的发展和提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在能动性的基础上,按照自己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愿望去改变世界。第三部分: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教育意义,哲学教育是建立在人的教育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主体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对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为摆脱哲学教育的困境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事实还是虚构?经济学究竟是一门让人尊敬的、面向事实、有用的学科,抑或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来
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不仅应该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且应该理解为“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也明
分层教学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词汇,即将有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学生分开进行教学,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进行分别的教学,从而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Hierarchi
期刊
纵观整个哲学史,对于人的问题一直都是理论界永恒的话题之一,尤其是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之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要求自我复归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
武帝时代以降,汉代的学术主流,是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经学思想。自董仲舒起,汉代士人多以研习经学化的儒学思想为己务,确立了士人经师、王师的角色定位。在此学术语境下,扬雄(前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