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通过案例比较的方法研究1998-2007年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情况,以分析该基金对于受援国的选择有无偏好,是否受到了欧佩克属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解释援助的理论视角解释像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这样一种多边援助机构援助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解释类似多边援助机构援助的视角。
从该基金1998-2007年对非洲的援助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非洲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从基金的援助中分得了一杯羹,但大部分资源还是流向了非洲的伊斯兰世界,而且还向其中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倾斜。可见该基金对于资源的分配还是明显受到了欧佩克这个国际组织属性的影响,反映了欧佩克的价值观和政策取向。
相对而言,国际政治理论下的现实主义视角和结构主义视角及社会交换论用于解释双边援助更适合一些,解释力也更强一些。而由于多边援助不像双边援助那样有明确的援助国受援国一一对应关系,所以这些视角和理论用于解释基金的援助实践时解释力就很差。国际政治理论下的理想主义视角本来可以更好地解释基金的援助实践,但由于其实践与理想主义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用其解释基金的援助就显得不是特别理想。对于基金来说追求好的声誉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而基金的援助实践就是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