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的认知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罩士多德关于隐喻的阐述。之后又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隐喻的闸述。在众多的关于隐喻的理论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阐释最具有解释力。 以往对隐喻的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词汇的层面。虽然己经有研究者有意识地在相似性和语法化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隐喻在语法层面的表现则很少被提及,也没有系统的论述。 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并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他的关于语法隐喻的讨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研究的真正开端。韩礼德的观点丰富了隐喻理论,并且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韩礼德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足其关于“一致性”的解释。“一致性”的阐释对语法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理解语法隐喻的认知参照点。其他学者虽然也有关于“一致性”的阐述,但都只停留在直觉和语法形式层次,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 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一致性”这一概念,进而揭示语法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认知语法认为,语言和语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是统一的,两者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语法是人们组织概念内容和表达概念内容的手段,和人的认知密不可分。和词汇一样,语法反映了人的概念内容的结构和象征系统,在本质上是意象的。语法的象征体系为概念内容提供了一系列构造意象的不同方式。不同的语法表达式可以以不同的意象去构思观察到的同一情景,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内容。当人们使用了一种特定的结构和语法形念时,人们就是在选择一种意象来组织概念结构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原型理论。人们对世界的分类是以原型为中心依据家族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原型的理解有两个层面:第一,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第二,原型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人们分类时的认知参照,是原型的例证。这两个层面在理解分类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对语言本身的分类化的过程也是依据原型而建构的认知过程。 词类是语法里的重要概念,所以也是意象的。同时,词类也是语言分类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也是依据原型而建构的认知过程。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和他后来关于语法隐喻的13种分类实质上就是词类的自由转换,是词类的非原型用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语法隐喻的就是所谓的名词化、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的现象。 语法的意象的本质为我们理解词类之间的自由转换提供了认知基础,从而为理解语法隐喻提供了认知基础:而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为解释“一致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有利于揭示语法隐喻的本质。 因此,本文认为所谓的“一致性”就是词类的原型或者更确切的讲是词的原型用法。而语法隐喻的本质也就是“有标记的形态句法的变异”,是经验和意义的重新建构。本文只是将讨论局限于词类和词类转换的层面,实际上只是涉及了概念语法隐喻。而纯语法层面也是以原型而建构的语法类别(比如过去时的最基本用法和其它用法)人际语法隐喻的一致式也是呈现原型的特征。 总之,基于对以往的隐喻研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本篇论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语法隐喻的理解作了一个全新的尝试,这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研究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研究正成为文化研究。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