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将利用太阳穴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通过控制不同的放血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予以评分,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头痛指数的变化,了解不同的放血量对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的影响,从而探讨放血量的多少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更好的运用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依据不同的放血量随机分为3个放血量组(A、B、C组),每组各20例。三组操作方法一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使患者坐位保持放松状态,先按揉拍打患侧太阳穴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用1%碘伏常规消毒,以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使太阳穴充分暴露,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然后再用火罐迅速拔于刺血处,根据分组要求,即A组放血量小于2ml,B组放血量2~5ml,C组放血量6~10ml时取下火罐并压迫止血。治疗疗程:每周1次,3周为一个治疗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经颅多普勒(TCD)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头痛指数的变化,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缓解与改善情况,评价刺血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与放血量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C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TCD各动脉血流速度、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性显著(P<0.05)。3.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VAS评分、TCD各动脉血流速度、头痛指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组的各项指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的各项指标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较A组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1.刺血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2.在一定放血量范围内(10ml),放血量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