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蚜虫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目前对麦蚜的防治依然以化学药剂为主,近年来以吡虫啉为代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麦蚜的防治。吡虫啉种子包衣处理对蚜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由于其施药方式简单、对天敌昆虫影响较小而得到广泛应用。应用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小麦蚜虫的报道较少,同时对于吡虫啉种子包衣处理防治小麦蚜虫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几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后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药剂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以及对蚜虫天敌昆虫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筛选出了适合种子包衣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通过对吡虫啉种子包衣后药剂在植株体内的残留动态分布以及种子包衣后对蚜虫种类和数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吡虫啉种子包衣防治小麦蚜虫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皿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了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出苗的影响。啶虫脒有效成分用量2.40、3.60和4.80g/kg种子包衣后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噻虫啉不同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无影响。2.采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有效成分用量均设2.40、3.60和4.80g/kg小麦种子三个剂量,调查了各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并调查了吡虫啉种子包衣处理区蚜虫种类、数量。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均对蚜虫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成分用量3.60和4.80g/kg小麦种子播前种子包衣在蚜虫发生中、前期能有效降低田间麦蚜的种群数量,防治效果均在75%以上,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对穗部蚜虫的防治效果为28.03%~42.52%,对叶片上蚜虫的防治效果为64.52%~94.96%。吡虫啉种子包衣能够通过控制冬前禾谷缢管蚜的虫口基数而降低小麦越冬后禾谷缢管蚜的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较低。3.采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有效成分用量均设2.40、3.60和4.80g/kg小麦种子三个剂量,对各处理产量、对蚜虫天敌安全性和药剂在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成分用量3.60和4.80g/kg处理区小麦千粒重、小区产量与正常喷雾防治处理无差异且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区。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均对蚜虫的天敌昆虫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吡虫啉、噻虫嗪残留量分别为0.025~0.039、0.029~0.046mg/kg。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剂量吡虫啉种子包衣后药剂在小麦植株体内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吡虫啉种子包衣能够通过控制冬前禾谷缢管蚜的虫口基数而降低小麦越冬后禾谷缢管蚜的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吡虫啉种子包衣的小麦种子在出苗后,药剂在小麦种皮上的残留量呈现迅速减少、基本不变、迅速减少的趋势,至孕穗期检测不到药剂存在;小麦根部及叶片中,吡虫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药剂在根部及叶片中残留量逐渐减少,至孕穗期,吡虫啉有效成分2.40、3.60、4.80g/kg种子包衣处理的小麦叶片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5、0.042、0.078mg/kg。小麦抽穗以后,药剂在小麦穗部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17、0.016mg/kg。5.采用连续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毒力。吡虫啉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LC50分别为10.93、4.13mg/L。当小麦叶片中吡虫啉含量为0.4mg/kg时,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死亡率分别为55%和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