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从定性的内涵研究逐渐转变为定量的评价度量研究。承载力则是量化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具之一,其中生态承载力刻画的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承载力度。将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以寻求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中国最后一湖清水”之称的鄱阳湖及其环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出现恶化趋势。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江西省的全局性战略并提升至国家战略,从承载力角度研究环鄱阳湖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态足迹是计量生态承载力的一个传统的、较成熟的方法,考虑到水资源对环鄱阳湖区生态系统承载力良性循环的重要性,本文引入水足迹模型,从水足迹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两个角度综合表征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近二十年(1989-2008年)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各自的承载状况。然后,将生态足迹、水足迹分别与环鄱阳湖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产值进行了协整分析,求出四者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近二十年来,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都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均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2)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水足迹均与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GDP变动带来的生态足迹的变动幅度大于水足迹的变动幅度,即环鄱阳湖区GDP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对水足迹的影响,说明湖区经济增长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需求压力大于对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可认为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对经济总量的承载力小于水足迹对经济总量的承载力。3)在环鄱阳湖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影响力度均为最大,这与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这一实际是相符的。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影响其次,最后为第二产业。即第一产业的发展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资源的需求压力更大,环鄱阳湖区生态系统对第一产业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另外,环鄱阳湖区三次产业对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影响均为同向的。最后,本文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需求压力和增大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供给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从产业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