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成像(CTP)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及脑灌注异常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52例aSAH患者在出血后3-15天内均接受CTA/CTP检查,分别了解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相关供血区域的脑灌注情况,对获取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结果:23例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中5例发生脑低灌注(21%),其中4例(80%)位于脑分水岭区,1(20%)例发生在脑沟积血附近;18例轻中度脑血管痉挛患者中,7例存在相关供血区域的脑低灌注(38%);11例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9例发生相关供血区域的脑低灌注(81%)。无脑血管痉挛与重度脑血管痉挛血管节段的血流灌注区域相比较,在平均rCBF和MTT值两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0.4;15.1-25.695%可信区间)、(3.1;-4.5~1.495%可信区间)
结论:重度脑大血管痉挛是相关供血区域发生脑低灌注的高危因素。无明显脑大血管痉挛的患者,在脑分水岭区和脑沟积血附近也可发生脑低灌注。脑微血管痉挛可能是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
目的:依靠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回顾性分析评价联合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成像(CTP)扫描检查,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本组共25例aSAH患者均在12个小时时间窗内,分别接受CTA/CTP、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所获得的检查结果分别进行独立的量化分析以明确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同时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在预测是否存在造影性脑血管痉挛,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这两个方面,评价CTP、CTA、TCD三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PPV)。
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次DSA、TCD、CTA/CTP检查。11例患者共59个供血动脉区域显示存在造影性脑血管痉挛,其中6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CTA定性分析结果结合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达到6.0秒是诊断造影性脑血管痉挛最可靠的诊断指标(准确性92.7%);同时证实MTT值是最敏感的独立诊断指标(NPV98.8%)。大脑皮层局部的脑血流量(rCBF)值小于38.1ml/100g/min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指标(准确性95.1%)。CTP的PPV显著高于TCD。
结论:对于临床上考虑存在脑血管痉挛的aSAH患者,联合CTA/CTP扫描是一项客观准确的筛选性检查。但是,在临床上要完全确立脑血管痉挛的CTP诊断和治疗参数指标,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