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使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低保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精准的识别农村低保对象。因此,本文聚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目标瞄准问题的研究,探讨所纳入的低保户是否都符合低保条件,满足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是否都纳入了农村低保。本文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瞄准理论,从宏观及中观层次研究农村低保制度的确立及农村低保制度目标瞄准的执行,并聚焦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翔村低保目标瞄准的实施进行政策评估及原因分析,并提出实现精准识别低保对象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中、东、西地区普遍存在错保、漏保、骗保等问题引起的农村低保目标瞄准偏离,本文从农村低保目标瞄准资格准入条件、识别农村低保对象方式以及农村低保目标瞄准程序三个维度考察农村低保目标瞄准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低保目标瞄准的实施过程中,村干部以及村民对农村低保的认识存在偏差,低保标准制定不规范且地方差距大,农村低保识别方式不合理且目标瞄准程序不规范。为更深入探析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翔村低保目标瞄准过程。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凤翔村低保目标瞄准存在偏差。凤翔村低保标准偏低、分档救助代替了补差救助,导致贫困人口应保未保以及保障不足;按身份识别低保对象并按人代替按户施保。此外,申请环节存在漏洞,存在“关系保”,监管乏力,民主评议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制度建设不到位,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缺位”,而且没有形成长效的动态管理机制。鉴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的探讨,本文旨在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精准识别。首先本文建议精准的定位低保对象,改变以往仅将农村低保看作“施恩”、“救济”,仅作为满足基本生存权的目的,应逐步实现“公平性”目标,在保障基本生存权的同时,提高保障标准,追求发展权,同时加强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并提出了运用家计资产调查法与类别定位、需求定位的方法精准识别农村低保对象;此外,精准识别还体现在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低保制度,本文建议通过多渠道筹集低保资金从而扩大低保覆盖面,以期实现按户施保。引入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继而提高低保目标瞄准效率。同时采用行为及道德瞄准方法约束政策目标群体行为,并构建低保绩效考核体系约束、激励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