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CT血管成像对脾动脉应用解剖的研究及对腹腔镜脾切除术指导意义的探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脾动脉应用解剖学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及特点。探讨术前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指导意义。   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期间115例患者MS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脾动脉,分析并记录脾动脉解剖类型、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测量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平均内径、脾叶动脉平均长度、脾蒂血管分叉处距脾门最短距离,脾动脉走行与胰尾的关系,测量脾门平面脾最大长径、宽径及上下径,分析脾动脉及其分支特点及分布规律。   选取需要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MSCTA组和常规手术组,各18例。MSCTA组术前行MSCTA检查,以MSCTA检查结果指导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散型脾动脉行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集中型脾动脉行脾蒂一级血管离断术;脾动脉位于胰腺上缘,先行分离并结扎脾动脉主干;脾动脉位于胰腺后方或胰尾内,先离断脾周围韧带和剥离胰尾,再显露脾蒂血管。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前行有关脾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但不以MSCTA检查结果来指导手术,常规术式手术:用超声刀离断脾结肠韧带,抬起脾下极,离断脾蒂周围筋膜组织,于胰尾部结扎阻断脾动静脉,再依次切断脾肾、脾胃及脾膈韧带后切除脾脏。对比术前MSCTA检查记录与术中记录的各项指标的例数及其构成比,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二者是否符合。对MSCTA组和常规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加以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的差异有无显著性。   结果:   1.MSCT血管成像对脾动脉应用解剖学指标的研究结果:   1.1集中型脾动脉占33%,脾动脉末段内径4.38±1.04mm;脾叶动脉平均内径3.37±0.93mm;脾叶动脉平均长度15.29±11.14mm。分散型脾动脉占67%,脾动脉末段内径5.45±1.32mm;脾叶动脉平均内径4.11±1.13mm;脾叶动脉平均长度28.25+8.44mm。   1.2脾动脉在胰尾上方走行占70.4%,在胰尾后方走行占20%,在胰尾内占9.6%。   1.3脾叶动脉一支型占2.6%(3/115),二支型84.3%(97/115),三支型占9.6%(11/115),多支型占3.5%(4/1.15)。   1.4脾动脉末段内径与脾指数的相关系数(r)=0.4997,脾叶动脉内径与脾指数相关系数(r)=0.4568。   1.5脾动脉末段管径4.99±1.32mm;脾叶动脉管径3.81±1.11mm。   2.MSCTA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血管铸型测量结果基本吻合,与DSA等影像学检查测量结果基本吻合。   3.术前MSCTA检查结果与术中录像所记录各指标基本符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MSCTA组较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   4.术前MSCTA检查对腹腔镜脾切除术有指导意义:(1)选择手术病例;(2)判定副脾位置及数量;(3)区分脾动脉解剖类型;(4)选择控制出血的器械;(5)了解脾动脉与胰尾关系;(6)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7)明确有无脾上下极动脉;(8)指导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结论:   1.MSCTA是在活体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方法更先进,更科学,更真实,可用于测量脾动脉的各项应用解剖学指标。   2.术前MSCTA检查可明确脾血管的各项应用解剖学指标,指导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对腹腔镜脾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皮层下白质的可逆性病变)引起脑功能障碍导致的痴呆,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全球第二大痴呆疾
目的:通过研究HPA, MMP-9, CathD在自然流产模型大鼠胎盘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LMWH进行干预,从而探讨HPA, MMP-9, CathD在自然流产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了解LMWH是否具有
目的探讨伴长眼轴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近视力及调节幅度的改变。方法对59例7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