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铜锣峡河段泡漩结构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蓄水后,库区航道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以铜锣峡为代表的部分河段仍存泡漩为主的复杂流态碍航现象,严重影响过往船舶安全。受限于设备技术水平和数据处理方法,传统测量方式难以对复杂泡漩流态结构和船舶安全保障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开展泡漩结构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当前先进的大疆经纬M210无人机,配备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系统,搭载X5S高分辨率相机,组成空间分辨率高、采样频率高,姿态稳定性好、定位精度高的无人机图像采集系统;分析得到针对原型河段的大范围、长时段快速测量技术;基于高清图像,研发了适用于野外测量的泡漩流态识别提取算法和运动追踪算法,并应用于铜锣峡河段的泡漩监测与分析,得到以下几个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1)构建了适用于野外大范围泡漩流态监测的硬件系统,提出了针对原型河道复杂情况下的泡漩流态原型测量技术,能够完成对大范围水域高分辨率图像的高速拍摄,对于4万m2的大面积水域,空间分辨率可达5cm/pixel。提出了针对不同监测目标采用巡航式或是悬停式测量模式,形成了整套量测图像的标定和重构方法。
  (2)提出了加权耦合的PIV-FMV表面速度场计算方法和图像抖动消除方法,实现了对流态紊乱水域流速较为准确的计算。结合双帧图像下的泡漩结构脉动速度场散度特征,研发了泡漩结构识别定位算法;提出了以任意点(i,j)为原点,任意长度K为半径的沿u、v方向可变长度的具有较高鲁棒性的多尺度泡漩中心区域判别算子,实现了对不同形态、不同尺寸泡漩的准确定位;提出了泡漩结构轮廓边界提取的标准化速度场卷积算子,提取出了较为准确的泡漩边界;并提出了多帧图像下的泡漩识别结果互校正方法,消除了水面光斑扰动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泡漩结构的准确定位及主要边界提取。算法对单个泡漩结构的定位误差和边界提取误差均达到1m以下。
  (3)提出了基于泡漩中心运动预估计的泡漩结构运动追踪方法,利用当前帧泡漩区域速度场与后续帧预估区域速度场进行归一化互相关计算,定位后续帧的泡漩中心,实现了连续帧序列下的泡漩结构位移场计算和迁移速度计算。算法对迁移速度大于0.24m/s的泡漩结构能够敏感响应。
  (4)在寸滩水位H=174m,流量Q=32000m3/s的水流条件下,铜锣峡出口河段的泡漩流态易发于主流与两岸回流交汇的部位,该处泡漩通常沿水流方向呈连续带状簇发的特点,典型的泡漩簇发带最长可由8股泡水连片构成,其尺寸约为66m×13m;主流与回流交汇处存在流速小于1m/s的低流速带,处于低流速带上的泡漩结构运动速度均小于0.24m/s,而主流侧的泡漩结构和回流区内部的泡漩结构则随水流方向一起运动,其运动速度基本和其周围局部水流速度一致。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超过7545公里,作为公共交通类型之一的轨道交通,其在缓解城市出行压力、实现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日益提升。但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存在着建设成本高的问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支护结构开展优化研究,对于减小建设成本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在破碎硬岩条件下,本文主要针对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开展了拉锚支护结构取代传统支护结构的研究。拉锚支护结构使用刚度较小的钢带取代钢拱架来进
开展经济、实用、方便快捷的过桥车辆荷载识别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桥面形态变化的桥梁安全状态监测方法与预警理论研究(51708068)”和“基于影像轮廓线叠差分析获取桥梁全息变形及结构状态演绎方法探索(51778094)”资助下,利用全国桥梁上安装的交通监视摄像头,开展了基于交通流监控影像的桥梁荷载识别与等效估算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开
学位
近年来,城市交通量不断增长,城市交线路不断拓宽原有路桥并建设新线路。其中必然出现新线路与既有线路交叉、并线,而新建桥梁施工可能会对邻近既有桥梁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本文从桥梁下部结构桩基施工入手,重点研究钻孔灌注桩在冲击成孔过程对邻近桥梁桩基的动力影响。  本文依托某峡口立交施工项目,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式,从单一均质土体到实际工程中多孔冲击等方面,展开了钻孔过程中冲击成孔对邻近桥梁桩基的应力
学位
浇筑式沥青高温摊铺施工时引起钢箱梁结构产生具有时空特征的摊铺温度场,在荷载耦合作用下钢箱梁不仅发生变形引起附加应力、变形特征以及受力情况复杂,甚至可能降低桥梁结构安全,且目前工程设计与施工时并未对此种效应引起重视。本文从钢桥面日照温度场研究开始,探究了摊铺温度施工时摊铺温度场分布,以温度场为出发点,揭示了摊铺温度对钢箱梁的影响以及对佩列沙茨大桥的温度效应规律与特征。  首先,基于热传导理论推导了温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桥梁建造数量越来越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事故也越来越频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加强施工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迫在眉睫。大跨径悬浇拱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我国应用较少,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基于已有的施工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以悬浇拱桥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首先,明确了风险的基本概念,借鉴相关领域风险分析的方法,确定桥
七芯钢绞线是预应力桥梁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实际环境钢绞线张力水平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服役时间推移而下降。桥梁预应力损失将会导致桥体出现跨中下挠及腹板开裂等病害,危及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接触声非线性理论可以建立超声特征与结构界面力学状态的数学关系,具有用于钢绞线张力测量的潜力。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非线性超声导波在不同应力钢绞线中的波场规律这一关键问题。根据接触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铺装正交异性钢桥面体系可望明显增加桥面刚度,进而克服钢桥面结构疲劳开裂、沥青铺装损坏的隐患,但桥面栓钉焊接不免会引起钢桥面的焊接疲劳,带来极大焊接工作量的同时,也给后期桥面铺装的更换带来了困难。本文依托导师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考虑界面疲劳损伤的UHPC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力学行为研究”(52008066),结合界面性能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多种结合界面对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向山区和海湾发展,悬索桥以其跨越能力、造型优美等特有优势得到了桥梁工作者的青睐,而有时为了满足环境协调性和适应桥址处特殊的地质条件,设计了一些不对称悬索桥,不对称悬索桥的力学特性与常规悬索桥必定存在差异,为了探讨此类悬索桥的动力特性,本文以两跨不对称悬索桥为背景,提出了适合两跨不对称悬索桥自振特性的计算方法和减振技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基于古典解析法的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架桥和城市立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制于墩柱本身直径限制,相较于其他形式连续梁桥,独柱墩梁桥的抗倾覆承载力大打折扣。加之我国人多车多的国情,就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并造成了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我国也在其后也编写了防止梁桥出现此类破坏的限制性规定,但由于研究还不够深入,现行规范的计算表达式仍停留在较为单一的完全变形体转动理论上,且对倾覆形式的考虑欠妥。  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