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新西兰白兔的骨髓炎模型以供毒性评估和治疗性研究。
方法:40例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0.1ml5%鱼肝油酸钠和O.1ml1*108CFU/ml耐甲氧西林药金黄色葡葡球菌(MRSA)悬浮液的方法诱导骨髓炎,不用抗生素来预防菌血症。采用大体观察,放射影像,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来评价。
结果:所有大白兔都可以看到早期局部组织肿胀、病腿跛行,不同程度食欲减退,同时伴有体重增长缓慢。37例有典型骨髓炎的放射学表现,表现为中度到广泛的皮质反应,皮质骨破坏,轻度到广泛新骨形成,在胫骨髓腔的近端多有死骨形成。38例培养出MRSA,病理学显示为慢性活动性炎症,骨溶解,并有新生编织骨。
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满意,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可以用作骨髓炎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目的:评价研究载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
材料和方法:将万古霉素以160mg/g的比例加入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粉中,制成同一规格圆柱体,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髓腔注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诱导骨髓炎,3周后分为2组,病灶清创,治疗组放入载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放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1,2,3,6,12周对其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细菌培养,病理解剖等方面的评价。
结果:6周后影像学差异明显,治疗组的髓内外反应消退,原有的骨干畸形重新正常塑形,对照组则出现新的骨内脓肿,骨干畸形加剧。治疗组细菌培养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在清创术后1周病灶细菌培养为104CFU/g,2周后上升到108CFU/g。切片观察治疗组中炎症抑制良好,6周后开始恢复正常骨髓结构,治疗与对照组的病理评分差异明显P<0.001。纳米羟基磷灰石转化形成小梁结构。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万古霉素的良好载体,在良好控制感染的同时,逐步转换成正常骨结构修复病灶骨缺损。
第三部分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在体外和兔骨髓炎模型中的释放特性。
材料和方法:将万古霉素以160mg/g的比例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制成圆柱形,体外实验测量培养皿中材料的抑菌圈改变情况,体内实验采用人为制造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清创后植入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术后测定血液、相邻软组织和骨中药物浓度。
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材料抗菌能力可以维持21天。体内实验中,血药浓度在2小时内达到一个高峰,24小时后很快就开始下降,4天后就降到一个很低的浓度软组织中万古霉素浓度在1周内也是明显高过MIC,而后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骨组织中能维持12周的有效浓度。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万古霉素的良好载体,可以在病灶中保持良好的抗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