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全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并顺应旅游时代的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更是促进产品创新,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对比得出各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程度,探究影响旅游绩效的因素,对旅游要素合理性的研究和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旅游要素指标体系,通过样本地区对全域旅游要素进行评价,来分析目前为游客提供的全域旅游要素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对策;基于县域层面的全域旅游数据,统计描述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旅游要素对旅游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一步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然后深入地对旅游要素、全域旅游、旅游绩效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界定了旅游要素、全域旅游、绩效、旅游绩效的概念特征,梳理了旅游要素、全域旅游的变迁及发展过程,整理旅游要素理论、全域旅游理论,为本文研究搭建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旅游六要素理论、全域旅游概念、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构建了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来确定构建全域旅游要素的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对数据进行归一,计算各地区要素得分,分析要素评价结果。从指标体系中选取指标作为自变量来分析旅游绩效。旅游收入为因变量,由此来构建实证模型进行绩效分析。本研究采用的是二手数据,主要通过spss22.0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多元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要素评价中,旅游要素:住、游、购,对地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贡献最大、影响程度最高;(2)在绩效分析中,口碑好的酒店数、4A级以上景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对旅游绩效有显著正影响,说明旅游住宿服务质量、景点吸引力及旅游消费对全域旅游绩效的积极作用;(3)餐厅总数对全域旅游绩效呈负影响,但不显著。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最大的可能是旅游需求的转变,从物质消费向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进行转型。旅游路线对全域旅游绩效也呈负影响,但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旅游模式的转型,传统旅行社设计的旅游路线并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4)空气质量优良率对全域旅游绩效呈现负影响,但不显著;同时森林覆盖率对全域旅游绩效也无显著影响。表明虽然生态环境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境基础,但可能目前仍处在游客对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关注度大于对生态环境的阶段。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协调旅游要素投入及促进地区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出四点启示:分别从政府部门、旅游经营的利益相关主体、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建设及生态环境提出建议。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