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新形势下,社会发展激增了一系列的教育需求,随之学校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寄宿学校因满足了当下许多家庭的需求而日益增多。寄宿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抑制儿童饮食和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寄宿的生活方式也引发了学生适应不良、抑郁、孤独感等负向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个现象在高中阶段则更为普遍。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更多教育和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培育高中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为之创造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来促进高中生的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的实际交往能力与其渴望达到的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处理好寄宿高中生的孤独感问题也会为其积极适应学校生活与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故本研究通过使用同伴依恋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36名寄宿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同伴依恋、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究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缓解寄宿高中生孤独感寻求理论支持,本研究结果如下:(1)寄宿高中生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人数分布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寄宿高中生在同伴依恋的沟通、疏离维度以及孤独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沟通维度,高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其他年级无显著差异;在疏离维度上,高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年级的得分,其他年级无显著差异;在孤独感上,高一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二、高三和复读生的得分;(3)寄宿高中生仅在同伴依恋的沟通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4)寄宿高中生在同伴依恋的信任和沟通维度,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的得分;(5)自尊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