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麦及其亲缘种属的起源、进化和将亲缘种属染色体转移给小麦的研究中,将染色体分带技术与核型分析、染色体组分析和非整倍体技术相结合,在提高研究准确性的基础上,获得了单独使用上述研究方法所难以取得的新结果。 在四倍体小麦的染色体4 A和B、G染色体组的起源研究中,分别对A染色体组的可能供体一粒小麦——T.momococcum、T.boeoticum、T.urartu,B染色体组和G染色体组的可能供体Sitopsis组山羊草——Ae.speteoides、Ae.tomgissima、Ae.sharonensis、Ae.bicornis和Ae.searsii等进行核型分析和染色体N—分带,结果显示出在一粒小麦中不存在与4 A有相似N—带型的染色体,四倍体小麦A A B B和A A G G中的A组染色体与一粒小麦的染色体在异染色体质化程度和异染色质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程度差异,表明A组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亦已发生了分化;四倍体小麦的B组染色体(4 B除外)与G组染色体(G?除外)异染色质化程度高,除1 B与G1,4 B与G?在核型和带型上有较大差异外,其余各染色体之间具有较相似的核型和带型。在Sitopsis组各山羊草物种中,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ttoides)的核型和N—带型与B染色体组(4 B除外)和G染色体组(G?除外)最为相似。仅在Ae.spettoides中有一条与野生二粒小麦和阿拉拉特小麦的染色体4 A非常相似的染色体。在随后进行的硬粒小麦双端二体系列分别与阿拉拉特小麦、拟斯卑尔(?)山羊草杂交,对各F1花粉母细胞减效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进行N—分带并观察分带后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与对应染色体的配对情况研究中,所得结果进一步表明四倍体小麦的B、G两组染色体(除个别例外)以及染色体4 A和与Ae.spettoides染色体有较高同源性,据此Ae.spettoides可被认为是B、G染色体组的最可能供体之一。染色体4 A应重标为4 B和4 G。原被标为4 B的可能是一条涉及第7同源转化群染色体的易位染色体,而G?则可能是一条涉及染色体6 A长臂的易位染色体,它们的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及同源转化群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 科用一染色体分带和“中国春”双端二体系列研究中国西部特